《老是說說而已?》 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 展覽評論
2023-05-26|撰文者:林郁晉
《老是說說而已?》
對於時間,你真的有感嗎?
只是常常說:「要月底了」或隨口說出:「我好像變老了喔!」、「又要過年了」、「哎......體力一年不如一年了」,還是站在鏡子前,恍然撞見母親業已轉變的樣貌?
臺南市美術館於2月18日至5月28日在南美館2館展出「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以「高齡」為核心議題,邀請了25位創作者將「時間」與「生命」作為關鍵字,回望生命的感觸,期盼與觀眾共同討論,生命還可以如何重新地看待及面對,同時也邀請當下正陪伴高齡者走過生命特殊階段的朋友們,一同走向心靈的光明。
在這個時代,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合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及服務,以應對這些議題所帶來的挑戰。展覽共分為三個子題:「名為回春的河」、「在時間裡交會」、「誰的時間?」。透過藝術創作,策展團隊直面時間的流逝和生命對老化的感悟,關注人類在時間中的存在。思索延續身體的健康外,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不可抗拒的衰老,以及情感上安慰和陪伴的需求。
「誰能阻止太陽下山?」
進入展間的入口,可以馬上看到藝術家楊茂林(Yang Mao-lin)的作品〈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Amitab ha Yoda of the North),它是「名為回春的河」子題中的一件作品。楊茂林於1953年出生,他的創作一直將各種文化進行交錯,融合了大眾流行文化及神佛元素,編織出新型態的文化造型。這次他選用了美國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中造訪數百個宇宙的智者尤達(Yoda)作為創作符號,呈現出尤達生命中的許多掙扎和擺盪,並將崇拜神佛的信仰文化融入作品。
圖說:楊茂林的作品《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楊茂林(Yang Mao-lin)經過二十年的繪畫創作後嘗試新的媒材,開始以雕塑作為創作,他將繪畫的筆觸轉化為木雕上的刻畫,刻鑿了自身歲月的流逝。然而,生命不可能長生不老,儘管我們總是如此期待。據我所知的楊茂林(Yang Mao-lin)一直都是屬於開創者的性格特質,從不被世俗所框架,用身體的行動力對抗肉身老去的無奈,如同想要阻止大江東去,那是他試圖透過作品將永恆留下的方法,將生命的種種匯聚於作品之上。
每一分鑿刻的力道,都是他對歲月的禮敬。
「健康了,然後呢?」
倘若你明白時間的有限性,並因此感到不安,反覆思考這感受是來自於思想的反應還是身體的抵制,那是很正常的人類反應。也因此,在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發展各種延續身體健康的輔具、保健食品和藥物,以更好地利用這延長的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創造更多的價值。
長期關注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的藝術家梁任宏(Liang Jen-hung),就以服用後立即產生效用的膠囊形象創作,回應展覽的概念。其裝置作品〈端午〉(5th May Festival),以巨大不銹鋼材質的膠囊外型,加上光澤鮮豔的烤漆顏色,即使因人們碰觸而左右搖晃,最終仍會回到原來的屹立不搖。除了象徵西藥「強效」的功能性外,也讓我們再次思考,在當代適度的飲食控制和藥物輔助下,期待著不再被死亡所威脅的生命是什麼?觀眾每一次的碰觸,都象徵了生命的擺盪。然而,生命真能永遠的挺立嗎?
圖說:梁任宏的作品以不銹鋼為媒材,呈現出西藥般的「特效強效」之狀態。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在探索身體與科技相互整合與延伸的過程,藝術家徐叡平(Hsu Rae- yuping)將過去醫院治療師的工作經驗轉化成創作,試圖在兩方的論述間展開討論。身體的衰弱影響心理,以致許多不安與挫敗無法控制。其作品〈空椅子〉(Empty Chair)以醫療輔具輪椅作為發想,藉由材質語言的轉換,引發觀者思考。藝術家將皮質的椅面以冰冷脆弱的玻璃材質作為替代,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談論,在逐漸依賴輔具行動的時代,這是否為身體另類的拆卸與重組呢?科技進步,或許維持了某種想像中的青春,但我們的身體未來又會以何種姿態呈現?
圖說:徐叡平的作品《空椅子》呈現一件輪椅的型態,然而卻將人類身體可以接觸到的地方,轉換為玻璃材質;一種冰冷、不安穩感、危險的狀態,引發觀者思考人與身體的關係。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透過梁任宏(Liang Jen-hung)與徐叡平(Hsu Rae-yuping)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重新思考對於生命的意義。人類不斷地追求永生,但死亡終究不可避免。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索的是,當生命在這涉及生理、心理、科技和社會因素的概念下,如何重新看待「健康」的意義?倘若只是肉體的延續,大腦和心靈早已崩壞,那是否是我們所樂見的?
「對不起,我真的忘記了。」
2019年一月一號,行為藝術家湯皇珍(Tang Huang-chen)在那一天拍了張自己的照片,在看著照片時,同時翻看了一張媽媽在失智時所拍下的照片。突然,她發現媽媽臉上的笑容意外地有股獨特的溫柔,儘管早已忘了她是誰......
那一天,是啟動〈成忘老太太〉(Completed in Forgetting Old Lady, Action)這個虛構角色計畫的第一天。
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4月22日參與式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失智症(Dementia)不單是一項疾病,而是一系列症狀的集合體。在這段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感到自我挫敗,同時還需面對與他人產生誤解時無法解釋的受傷情緒。除了記憶力的減退外,還會衍生其他各種認知功能的衰退,包含語言能力的喪失、空間感和判斷力的降低等功能性的退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愈見嚴重,猜忌和不信任瘋狂增生,這種心理上的失落遠比身體上的挫敗更加沉重,尤其在家庭階層、社會地位高的人身上愈顯強烈。
「我不是身體,身體不是我,我不是頭腦,頭腦不是我......那我是?」一句直擊靈魂的拷問,將參與計畫的觀眾們,快速地帶入一段自身想像所投射出的經驗。那是〈成忘老太太 計畫在臺南〉(Completed in Forgetting Old Lady, 2023 Action)湯皇珍(Tang Huang -chen)探索因失智所導致生命記憶缺失的作品。
延續過去〈成忘老太太〉(Completed in Forgetting Old Lady, Action)的計畫概念,這次將它做了些許的調整,成為四場〈成忘老太太在台南-來美術館的午茶〉南美館獨有的行為創作。其中一場午茶活動的遊戲,透過現場預備好的紙卡,將參與者進行分組,紙卡上是固定的關鍵字,例如:「今天、天氣、十分、美好」,再邀請同一組的組員,將關鍵字重新排列成順序不同的句子並大聲唸出,例如:「十分、美好、今天、天氣」。這場活動邀請觀眾透過改變詞彙的順序,打破對語句結構的既定框架,嘗試接受並尊重不同的語意。
而計畫的最後一場,選擇了由群眾共同參與的行動劇方式呈現。藝術家將現場的椅子圍成了三圈,邀請觀眾隨意入座,並安排演員在其中,帶領觀眾一同演出。
「聽說成忘老太太剛來過,你還記得她嗎?」A說道。
「誰來過?你是誰?誰?誰來過?」B大聲的回覆。
「導演,劇本可以改寫嗎?」角落有人快速地說道。
在朗誦的浪潮裡,我們仍可隱約聽見一些台詞的內容。語言的建構與被建構成為我們學習與社會共存的方式,但有時我們被舊有的模式所綑綁,又有時在被形塑的社會角色中迷失自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該去哪裡?人生劇本又該如何展現?這些問題不是當失智症降臨時才現身,而是時刻無間的疑惑,那,我們會願意用何種角度去看待生命呢?。
生命如水,在這場演出以滴答收尾。老年是個非常珍貴的階段,透過作品邀請大家重新討論,所謂的「成忘」是嘗試分享如何「成全」生命老去時所產生的遺忘和迷失。這個「成全」並不是撤手不管,它需要人們共同參與和理解。透過這幾場行動創作,挑戰了在既有的框架下,如何利用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去翻轉原有的認知,成為打破成見的開始。
最後,在面對「遺忘」這可能遇見的人生課題,倘若真的「開始忘記」了,所有的故事便會在當下產生兩條分岔的時間軸,因為認知的不同而朝向光譜的兩端。在同一個時空裡的我們,究竟是誰遺忘了?
是真正遺忘的人(失智者)?
還是遺忘了「他是遺忘的人」的人(陪伴者)?
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5月6日跨域戲劇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共同過去的事。」
如今美好又便利的生活、現代化的家園景象,都是過去一代人辛勤耕耘的成果。
1929年出生的攝影師黃金樹(Huang Chin-Shu)以純粹而樸實的方式,用鏡頭捕捉人們的生活情境。他的偶然一瞥,為時間劃下了永恆。作品〈帶藥膳鰻魚的老人〉(The Old Man with Herbal Eel Soup)和〈用功老人〉(The Old Man Absorb ed in Reading)揭示了五零年代人們生活的樣貌,留下無數臺灣早期的珍貴文化紀實,描繪了農業時代的鄉土情懷。
圖說:黃金樹的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七零年代都市主義興起,揮別過往的農業景觀,被「文明」的號召推著向前,除了修築摩天高樓外,某種劇烈加速度的身體感不斷滋長。八零末的「高架」工程以一座座新建的陸橋築起想像中的家園,引起了藝術家陸先銘(LU Hsien- ming)的注意,他長期關懷社會人文的脈動,而在一九九五年開始了「人物」系列的創作。在這個系列中,陸先銘(LU Hsien- ming)最先聚焦的是中產階級的小人物,這次展出的作品〈飄飄何所似〉(Drifting as...)描繪了社會快速變遷,而素樸的長者們依然坐在公園椅上談天說地的情狀;以及〈望妳早歸〉(Longing for Your Return)那貌似站在門外,期盼著外出打拼的孩子們回家,將那份不善言辭的溫暖及對生活殷切地盼望和追求呈現出來。
圖說:陸先銘的作品《飄飄何所以》,畫出了台灣當時經濟起飛時期的社會現象,像是將城市的冷漠和公園中溫暖對話的年長者之間進行對比。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而到了當代紀錄片的黃金時代,它為傳統電影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並以創造性的方式來呈現。紀錄片所講述的真實,是關乎實際所發生的事件,透過影像給予我們一種真實性的驗證,並暗示了對現時最真實的接觸。也因為真實,在觀看不同紀錄片的當下,我們不禁會思考:「這是誰的故事?」
導演黃信堯(Huang Hsin- yao)的作品〈北將七〉(A Silent Gaze)便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作品命題取自臺南沿海地區「北門」、「將軍」、「七股」三個地名的第一個字為縮寫。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因地勢靠海,居民多以農業和漁業為生,黃信堯(Huang Hsin- yao)透過鏡頭,紀錄了臺南濱海三鄉的日常與產業變遷,將當地的風土文化、鄉村風景和時代變遷下的景況刻畫出來,同時也運用大量的長鏡頭和第一人稱視角,讓我們看見了地方長輩們對土地的情感和不願放棄的執著。然而夕陽西下,隨著發展,如今這片靠海的土地種出了其他景觀——太陽能板。如同〈北將七〉(A Silent Gaze)這個縮寫,導演將這十三年來的變化凝縮在影像裡,它是一個個證據的剪接,緊密地串聯了我們所共同生長的土地,和我們未曾留意過的人文風景。
在正片開始前黃信堯(Huang Hsin- yao)寫道:
2005年,移居到這島嶼的西南端
從小到大搬了二十幾次家
這片濱海的鹽份地帶
大概是我住過最久的地方
2010年,為了討生活開始往北方飄流
有工作時,就住在北部城郊的地下室
沒有工作時,就回到這海濱待著
十幾年來
漂盪在這三百多公里之間
突然開始有了自己的鄉愁
它不僅紀錄了屬於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故事,同時也呈現黃信堯(Huang Hsin-yao)個人的獨特視角,揭示了他在城市與農村間往返十多年間的心境轉變,以及他在面對自我時所感受到的那一份「鄉愁」。
這幾件作品重現了臺灣過去的文化景觀,再次將新世紀島國的風情傳達到了觀眾面前。這些故事源自我們所存在的世界,然而,它們似乎還共同承載著某種文明檔案般的使命,舉重若輕,把過去和現在再次交匯,傳承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觀眾,在展覽中看見我們共同的過去,並走向屬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圖說: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作品《北將七》。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年輪,你寫下了幾個誰?」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歲月在時間的年輪上寫下我們,並扎根於旁。交錯的枝幹,象徵了我們共同盤屈於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策展團隊挑選了藝術家李明則(Lee Ming-tse)的〈皺紋〉(Wrinkles),他以木頭、紙漿、樹脂和壓克力顏料等媒材,巧妙地捏塑樹木年輪的層層堆疊,凝聚出人性情感細膩的精神面向。人事推移,樹也隨之生長,在不同的切面紀錄了不同的人事,每一刻的溫度、陽光、風,甚至蔭下的歡笑都栽成了或曲或直的年輪,不僅是書寫與紀錄,透過這些微的差異,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生活景象。也搜羅了陸先銘(LU Hsien-ming)最新創作的「老樹時期」系列作品,包括〈不息〉(Endless)、〈敦〉(Sincere)、〈祥〉(Serenity),他以照相寫實的筆調,細膩而溫潤地展現出三十多年的創作能量,以最貼近人生活的榕樹來呈現樹與人這一概念。背景的白挪去了特定的時空,使之成為一種既非再現,而又非情感寄託的物件,重新組構所有相異的生命,以「樹木」這一符號呈現不同生命間的交匯。這些作品以時間堆砌出樹木紋理的美感,將藏身在臺灣各處角落的樹木作為傳遞情感的載體。連結這塊體地。
圖說:李明則(Lee Ming-tse)的〈皺紋〉(Wrinkles)。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陸先銘(LU Hsien-ming)最新創作的「老樹時期」系列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通過對「樹」的情感投射,表現出藝術家對時間、空間、生命和價值等綜合議題的關注。或許人、樹本相通,時間讓那些誰與誰曾經一起書寫的故事,也隨著年輪一圈圈地慢慢擴長,一同見證歷史。
「眾人之事。」
在策展團隊制定出展覽標題「時間眾像」時,就可以看出企圖以語言的方式,回應美學的意識形態。他們在處理中文語境下「縱向」與「眾像」的關係時,運用字音相同、字義相異的落差,外延與拓展了詞彙的意義,並在約定成俗的固定語言模型中,啟動新的語言邏輯功能。在這個概念下,將「個人」線性的時間軸命題,翻轉成「眾人」的命題。再往下閱讀副標:「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時,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在試圖梳理成一個當下社會性的議題討論。他們邀請觀眾在展覽裡進行更多元的思考,讓生命的時間不再是「線性」,而是成為「點狀式」的思維,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凝縮成一個點,不再受到過去的制約,同時也帶有改變當下和未來的可能性。
這份改變,透過藝術所具有的力量,接納各種多元(而非強行之管控),其中開創性的思考,將會啟動共同的可能性。它並非只是單純地再現現實政治中某種共同體的策略,而是根據藝術所轉化,或突然乍現出的意義,潛入社會之中力圖產生漣漪。
「老」是時間留下的作品,它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眾人之事。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南美館二館將「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在這背後民眾關心的是什麼?
2024-07-30|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54
南美館迎五周年由聶永真操刀設計主視覺,公佈2024年度重點營運計畫
2024-01-24|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378
臺南400前哨站,南美館舉辦「臺南美術400+」論壇
2023-09-08|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914
時間形態與人們的距離,南美館「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形塑的探造性場域
2023-05-22|撰文者:王玉善6650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戰前準備─常陵個展」 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下,以藝術提出的控訴
2023-03-1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63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