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12-01|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
2023年被譽為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1903—1970)的一年。相隔30多年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Louis Vuitton Foundation)邀請到策展人蘇珊·佩吉(Suzanne Pagé)與羅斯科的兒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Rothko)再度為羅斯科策劃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覽,其中包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15 幅畫作,這些作品再次定義了這位著名抽象表現主義者的重要性。然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同樣於今年策畫「馬克·羅斯科:紙上繪畫」(Mark Rothko: Paintings on Paper)。雖然這次展覽規模沒有巴黎那場來的大,但它同樣具有高度啟發性與代表性,在展覽之前,策展人和文物保護專家檢視了這些作品,深入研究找有關羅斯科繪畫方法和材料。深入了解藝術家所使用的工具、他的筆觸和分層、對邊緣的處理,以及他在框架和裝裱方面的實驗。該展覽將持續到2024年3月31日,展覽後續也將前往挪威的國家藝術、建築和設計博物館。
「馬克·羅斯科:紙上繪畫」(Mark Rothko: Paintings on Paper)展於法國巴黎的路易威登基金會。圖取自ARTNET
從左到右:馬克·羅斯科,《赭石和紅色於紅色之上》(1954年),《橙色和紅色於紅色之上》(1957年),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圖取自ARTNET
羅斯科以其宏偉的抽像畫而聞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其藝術生涯中還創作了1,000多幅紙上畫作。他將這些作品本身視為完成的畫作,而不僅僅是初步研究亦或是草圖。這檔展覽除了他在1950和1960年代典型具有朦朧色彩表現的作品之外,參觀者還可以看到來自1930年代的具象作品和來自1940年代的半抽象的實驗性作品。在這些早期的畫作中,顏料的柔和色調和展開的線條律動,預示了羅斯科後來的繪畫風格。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的副策展人亞當·格林哈爾格(Adam Greenhalgh)分享了六幅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展示了羅斯科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1.無題(穿著條紋襯衫坐著的女人)(1933-34)
馬克‧羅斯科,《無題》(穿著條紋襯衫的坐著的女人)(1933-34)。圖取自ARTNET
亞當提到:「羅斯科為了貼補在1930年代他微薄的收入,在布魯克林猶太中心學院教授兒童藝術課程。他鼓勵學生優先考慮自我表達而不是技術表現。」然而他也身教力行,發展出迅速而直覺地作畫的方式,對水性顏料的流動性和透明度掌握得宜。在這幅畫中,呈現了顏料與紙張的不完全相容性,水彩繚繞在女性的頭部周圍,在她的下巴和頸部,傳達出一種強烈的個性。
這件作品展示了羅斯科如何利用這種液態顏料來創造不可預測的結果。它顯示了他對過去肖像畫的著迷,它還揭示了他在往後的成熟作品中,那種看似簡易的技巧卻總是飽含豐富的情感共鳴。
2.無題(坐在室內的人)(1938)
馬克‧羅斯科,《無題》(坐在室內的人)(1938 )。圖取自ARTNET
在這幅作品中,凸顯出羅斯科關注著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因此衍伸出了畫中畫的構圖。一個人物坐在畫有一個藍皮膚、粉紅頭髮的肖像畫前。畫中的角色用一條彎曲變形的藍色手臂招手,泡泡糖般粉紅色調反射到作品中的觀眾臉上,這一對人物緊緊地凝視著對方,陷入無聲的共融。在羅斯科的整個藝術家生涯中,一直試圖促進觀眾和畫作之間能夠有引人入勝,且具有潛在轉化力的相遇。這幅水彩畫概括了羅斯科期望與觀眾一同培養、創建的那種獨特的觀賞經驗。
3.預兆(1946)
馬克‧羅斯科,預兆(1946) 。圖取自ARTNET
在1940年代,羅斯科開始回顧過去,尋找一種象徵性語言,以應對他認為人類生命經歷中潛藏的悲劇性本質。他在神話、古代藝術、考古學、宗教和自然歷史中探索這個命題,透過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如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1983)和伊夫·唐吉(Yves Tanguy,1900—1955)的作品中找到了的靈感,他們皆試圖在創作上可視化無意識的心靈。《預兆》的十字形構圖回應了17世紀的畫作,象徵了耶穌基督在死後從十字架上被撤離的場景。畫作的右側則顯示了一個身影,舉起的手臂和懸垂的腿,在精神上試圖喚起了一具無生命的身體。
羅斯科認為,激烈的共同哀悼聖經中悲劇性的主題,在情感上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連結,當時世界正在歷經著二戰和大屠殺等事件的殘酷。《預兆》以其蒼白、近乎單色的色調、柔和的朦朧外觀和令人情感共鳴的主題,以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傳達了羅斯科所經驗到的悲劇性本質。
4.無題(1948)
馬克‧羅斯科,《無題》(1948 )。圖取自ARTNET
到了1947年,羅斯科宣稱「事物的熟悉身份必須被粉碎。」他在1940年代中期代表性的象徵式圖案和線性構圖,到了這個時期,在呈現上已經消融成朦朧的幾何形狀和抽象筆觸構成的背景。而這幅畫作是一個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羅斯科在這個時期所思考與實驗的,都深遠的影響到往後他創作的經典作品。據副策展人表示,這件作品中蜿蜒的線條和象形文字暗示了一個半身人物的軀幹、肩膀和頭部,從色彩斑斕的渲染技法中浮現,從這樣的半抽象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它出現了從1949年以來,標誌性的矩形塊面和水平條紋,像是對早期具象作品的最後回響。
5.無題(1969)
馬克‧羅斯科,《無題》(1969)。圖取自ARTNET
在1968年發生令他命危的主動脈腫瘤破裂後,羅斯科據稱因身體不適,而陷入了抑鬱,令人驚訝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仍然在紙上創作了數百幅畫作。綜觀這些作品,不論在構圖、色調和技法效果上差異很大。這一階段的許多作品展現了驚人的脈動和生命力,爆發出澎湃的能量和構圖上的緊繃感。
羅斯科曾經說過:「你以為我的畫是安寧平靜的,像大教堂裡的窗戶嗎?你應該再仔細的看。我是所有美國畫家中表現最激烈的,在那些顏料背後隱藏著最終的災難。」在他晚期的紙上畫作中,著重在處理顏料的能量上,以及在顏色的即時性、強烈性和效果上。羅斯科從一層薄薄的粉紅色墨水開始這項工作,這使得橙色背景幾乎發出令人眼花繚亂的磷光。
6.無題(1969)
馬克‧羅斯科,《無題》(1969)。圖取自ARTNET
羅斯科晚期的油畫以深色為主色調,充斥著黑色、紫色、赭色。在他於1970年2月25日自殺身亡後,這些作品的暗調色板與他的死亡產生了緊密聯繫,這種關聯一直持續存在且受到注目、討論。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同時也創作了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紙上畫作,這些作品具有柔和、不定形的輪廓,以及輕薄的低飽和粉色。這些晚期作品,包括這幅通透明亮的粉紅色畫作,在某種程度上消弭了羅斯科生涯晚期中,灰暗色調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中國嘉德2024秋拍本月盛大揭幕,現當代藝術專場集趙無極、吳大羽、林風眠、朱沅芷大師之作,精彩紛呈,不容錯過!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歷經 14 個月修復,魯本斯名作《帕里斯的裁判》帶著全新發現重回英國國家藝廊
2024-06-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3136
英國國家藝廊 200年首度來臺!從拉斐爾到梵谷,50位大師真跡,奇美博物館超級大展,5/2獨家巨獻
2024-02-19|撰文者:奇美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1041
《Kalentura/Fever/Tio̍h-sua》探索熱與文化交織的全球現象系列計畫
2024-11-14|撰文者:中文撰文|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 ;英文撰文|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77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2024-11-13|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3
嘉美館推出《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對話藝術史的創作與延續
2024-11-13|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7
首位AI機器人藝術家Ai-Da作品「A.I. God」,蘇富比以108萬美元天價落槌,締造拍賣嶄新紀錄
2024-11-1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