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2023個展:從「湛」的立體性,到流動的凝視及感性空間
2024-01-17|撰文者:王玉善
江賢二(1942-),臺灣臺中人,現居住及工作於臺東與臺北;1965年曾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隨後旅居巴黎、紐約30年。其創作風格多元,主體以抽象、半抽象、具象之間為表現形式,並受到國際與在地藝術機構與市場的關注。近三年來江氏的創作能量綿延,包含2020年受臺北市立美術館邀請舉辦《江賢二回顧展》、台東美術館的《江賢二2022個展》,以及本次受高美館李玉玲前館長邀請的《江賢二2023個展》。此次個展由崔綵珊策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策展人),崔氏取「湛」(Zhān)字的意象,分別從不同維度空間上的感知及意義上的多重性,探討藝術家在創作路徑上的各種狀態,並將其反映於展覽場域裏面的感性空間及觀看意識之中。展覽結構由「湛」衍伸出對於江賢二作品形式脈絡上的共性解構,乃至其個人精神與世界、環境變動中的對應關係。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開幕,藝術家江賢二(中)與觀展者分享從平面繪畫,延伸的立體創作。攝影/林宏龍,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跨域感知與流動的凝視
崔綵珊分別從視覺感知、創作狀態、精神意識,論及「湛」字的多維度指向與江賢二創作歷程之間的連結。「湛」的立體性包含藝術家於視覺感知中與海的意象連結,創作媒介表現上的「深厚」、「透亮」,以及湛字被解構之後所呈現的「甚」;它不僅象徵著江氏在創作狀態上追求完美的性格,同時也體現了其精神性-蘊藏著對於世界及生命關懷中的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如不分領域的價值觀,奠基於人類良知、理性、平等與愛。也因此展覽結構中的入口處規劃如同海浪般的投影,觀者一進入就可以感知到海的狀態,及其帶給藝術家在創作意象上的延伸。而此意象並非僅是象徵環境的再現,更是表現江氏對於作品顏料與空間表現上的純粹與通透,對應著策展人崔氏提出的「湛」所承載的各種層次。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於此同時,入口左端呈現了江氏於1982年創作的《巴黎聖母院系列》,該系列是形塑策展人如何思考出「湛」字的關鍵,觀者可以在作品中觀察到江賢二於創作光譜上,都具有表現其通透感的特殊性,儘管處理的是較顯沉重的黑色顏料,但卻在畫布空間結構的安排中,被轉化成具有空氣通透的氛圍,並與海浪波動狀態的投影之間,產生連結與互動關係。「湛」也有表述下沉的動態感知,正如我們通過入口廊道,進入104展覽室看到的作品〈海的聲音21-00〉,其被策展人巧妙的轉置於展場中間,將現場性轉化為波光粼粼的海面,提供觀者以多元的角度進行凝視與感受性上的層次。當觀者沉浸於展場時,有時宛若盤旋於天際,俯瞰台東海面般的蔚藍壯闊,有時也像親身佇足於江賢二工作室之中,遠眺變化萬象的無盡海域。
作品《巴黎聖母院系列》。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俯瞰《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百年廟23-00〉(上)點點蠟火中的曖曖暖光,與給海的情詩作品〈海的聲音21-00〉(下)相互輝映。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與〈海的聲音21-00〉相互對照的為江賢二2023年的作品〈百年廟23-00〉,兩者同樣是藝術家運用於工作室創作時,留下大量擦拭顏料後的紙材,進行的複合媒材創作。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之中,也說明了江氏對於藝術的極致追求;紙張藉由藝術家的手感溫度,再次被賦予了全新的視覺狀態,它一方面跨足了平面、立體創作的媒介藩籬,同時體現了自身對於瑞士雕塑家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的欣賞。和賈科梅蒂創作精神類似的是,江賢二於複合裝置的造形藝術表現上,相當在乎作品和所處空間的的氛圍,而這種氛圍和現場空氣感的形塑,也呈現了藝術家對於如何再現自身創作意念風格上的詮釋。
作品〈百年廟23-00〉。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正如吳錦勳老師的展覽專文〈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中指出,賈科梅蒂曾言「關於物件的藝術,不在於(單純)複製現實,而在於創造與其強度一致的真實。」而江賢二也曾說過:「我更在意作品周圍的那種空氣,久了甚至心生顫怖,好像能注視著某種靈魂在其間徘徊。」兩位大師儘管未曾見過面,然在創作狀態中,以及對於美學追求的極致狀態,卻產生了跨時空般的意義對話與精神連結。另一方面,崔綵珊特別指出在江氏較早之前的《百年廟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其於深厚色調的顏料之中,運用了燭光營造,讓觀者感受到光的純粹性,與作品的層次與透度。同時我們也可以再者個脈絡之中觀察到,其中的透度與純粹性,也延續到了現今複合媒材的新作〈百年廟23-00〉之中。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策展人崔綵珊(前左二)帶領開幕觀眾導覽,分享從「湛」為線索,打造出江賢二作品的精純與通透。攝影/林宏龍,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以聲音作為探照路徑
我從聲音開始讓江賢二的藝術狀態立體化。-崔綵珊
有別於其它展覽討論江賢二的方法,崔綵珊以聲音為主要軸線,梳理藝術家的創作文本內容,並提供觀者理解江氏藝術狀態的更多可能性。其中聲音具有跨領域的科學性質,它藉由不同介質,將其波動現象傳遞而出,並對人類生理和心理層面產生反應。而這個反應也體現於江賢二的藝術創作系統中的特質,他擅長將聆聽的經驗與視覺記憶,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空間層次裏,以非再現特定對象物的方法,將自然與萬物之間對話後的心宇意識,呈現於具象之間與抽象的作品形式範疇。正如展場入口處,特別安排的《海洋與島嶼的聯想系列》的作品概念簡述:「我有許多作品跟海有關,但我並不是為了畫海而創作海……,更重要的是,獨自面對的海的那種想像空間,那樣的氛圍時,某一刻,就自然湧現的靈感。」也因此,當我們觀看104展覽室的作品〈海的聲音21-00〉時,從中可以理解海聲對於江賢二在創作脈絡上的特殊性,以及其聆聽的記憶及想像。
作品《海洋與島嶼的聯想系列》。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倘若海聲作為一理解江賢二近期的藝術狀態的前導,那們古典音樂系列也是至今存在於其生命經驗,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也因此於本次展場的樓梯迴道上,特別規劃藝術家發展沿革的年表,及其受古典樂影響的時期,以如同音階般的感官指向,作為再次理解其文本內涵的路徑之一。而在現場塑造的氛圍層次空間中,當我們由104展覽室踏入105展覽室時,便會感受到在策展人巧妙的安排下,將空間的狀態轉換成如同聽奏一場交響樂般。隨著觀者走過〈牧神的午後23-00〉的環狀設計,配合著因空氣游移,而造成的此起彼落的颯颯聲,造成如同旋律般的身體感。同時伴隨著因浪板各種灑點色彩交織後的透光性,江氏在工作室的創作狀態與聆聽經驗,剎那間也被轉化於現場的感性場域。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綠、藍為基底的〈牧神的午後23-00〉,宛如山海的化身,大幅巨作呈現江賢二心裡的田園詩。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作品〈牧神的午後23-00〉。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105展覽室主要呈現江賢二受音樂影響的作品系列,其中置於展場中間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13-10〉為首次展出。而當觀者藉由作品名稱,可以試圖去聯想音樂文本的情境,以及和藝術家創作狀態之間的對話狀態,如上述該件作品為受到孟德爾頌的影響。而其它的作品系列,如前文提及的《牧神的午後》系列的靈感來自於德布西、《淨化之夜》系列來自於荀白克名曲《昇華之夜》、《流浪者之歌》系列受薩拉沙泰的影響等等。
作品《藍色幻想曲》。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作品《德布西—鍵盤》。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牧神的午後23-00〉本身的線性狀態,也與〈牧神的午後 23-07〉相互對應,其中我們可以發現,海聲與工作室現場的感官經驗與波動狀態,實際上也持續交織於此一系列的作品之中。江賢二近期的作品共感,揉合了過去創作脈絡下的各種方法,但因心境的轉換,呈現出來的視覺風景感知也和過去有所不同。崔綵珊以《比西里岸之夢》系列為比喻,她指出此系列為江賢二的精神寫照之一,就像我們在聆聽音樂的經驗過程,聽眾會各自產生不同的精神層次解讀,在本次個展當中展出的《比西里岸之夢》系列,除了有不同時期的技法延續,也象徵著江賢二居住於台東之後,與大自然對話後的各種心境狀態。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隅,匯聚江賢二〈牧神的午後23-07〉、〈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13-10〉等作品。攝影/林宏龍,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場空間照。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圓的狀態與萬象世界
當我們遊走於《江賢二2023個展》的展場空間時,會感受到360度般宏觀視角,觀者宛若被包覆於一個沉浸式的球體當中,江賢二的作品在不同尺寸、媒介、風格之間,被以如同樂譜般的方式,安排於展場裏面。它們彼此之間相互穿透與交集,並在無聲與有聲之間,開啟了屬於藝術家自我的生命樂章。而這樣的跨媒介與包覆性的展陳狀態,也回應著策展人以「湛」為意象,進行多維度的策展意識。有趣的是這種近似「圓」的感官意象與符號狀態,實際上一直存在於江賢二多年來的作品之中,並被崔綵珊探尋之後,以輕巧靈動的韻律,將其轉換到了現場性,並將作品之間的連結,形塑於如同一個圓體般的場域,呈現聲音之間相互折射的共鳴效果。像是在1986年之後創作的《淨化之夜》系列、《百年廟》系列,又或者較為近期的《乘著歌聲的翅膀》,我們都可以發現裡面有如同「圓」一般的符碼,它有時近似線香般的光暈,有時近似幾何狀的形式,並連結著藝術家精神層次中,對於普世的關懷與祈願。圓的狀態可視為一個理解藝術家過去到現在的索引,不過並非代表作品的視覺形式上一定要有這個符號才能產生意象的連結。如前文所提及,江賢二現今的創作方法不局限於任一時期的表現形式,他將對於當今宇宙世界的感知,轉換為屬於自身風格的視覺風景,突破媒材與形式上的框架,實踐藝術的自由意志,帶領著觀者進入他眼中的萬象世界。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隅,藝術家江賢二親手佈置〈冥想空間〉,引領觀眾沉澱心靈感受。攝影/林宏龍,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舉行開幕儀式,藝術家江賢二(前左七),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前左八)、楠弘柏正董事長蘇振輝(前左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前右三)、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前左六)、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顧問李玉玲暨重要貴賓,共同合影留念。攝影/林宏龍,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3.12.02 - 2024.03.1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協辦單位: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環球晶圓股份有限公司、楠弘柏正
燈光協作:照瀚科技有限公司
空間設計:doolee
運輸佈展:海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住宿:承億旅店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乘著流動樂音,看見大師心中的湛藍之海:高美館璀璨呈獻《江賢二2023個展》
2023-12-02|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16683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2024-11-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1771
高美館30週年,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推出《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典藏展
2024-10-08|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3739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89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70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