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4-03-04|撰文者:王襦萱

抽象藝術和現代藝術象徵的是一個自由的心靈,策展人蕭瓊瑞在理解抽象繪畫的本質時形容到。人與猩猩或許都能產出一張抽象繪畫,但抽象藝術在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在何處,在於自由的行動上,自由還需自制,自制意味著主體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停止,它是有意識的一種活動,反觀猩猩的動作只是一個動作,並不是有意義且具有深入性的活動。《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場視覺牆面。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蕭瓊瑞加以補述到這種的意義緣於何處,從藝術史的脈絡來看,源頭來自超現實主義以及達達主義。達達主義所揣懷的基本核心便是它要推翻藝術,藝術在這一主義的範疇中沒有存在任何意義,這群藝術家發現藝術在被推翻所有表象時最有意義,或許這是在探究內在的某種真實。

國立歷史博物館創立於1955年,在美援時期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展覽機構及場所, 它受付的第一個任務,即是當時教育部下來的一個公文,為臺灣這一個重新站立的國家建立起跟全世界交流的通路,當時的駐外使節多次告知史博館雙年展的參展作品以表現派、抽象派、立體派、超現實派等當時稱為「極端新派」作品最受歡迎。因此才有後續「五月畫派」和「東方畫會」在1957年透過「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作品徵選,呼應國際「新派繪畫」的主流風氣,這一參展,帶動了臺灣藝壇整體創作風向的改變,也是在地「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場照片。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蕭瓊瑞說到:「現代藝術的可怕,是所有極權國家都反對的東西。」《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這一檔展覽時值202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整建開館之際,不僅是讓臺灣藝術史的脈絡重新被重視、關注,也是透過現代藝術的相輔,來表述一段關乎歷史與政治的敘事。

歷史的節點:1957年,新舊派的更迭

當時這一批新興的抽象藝術家自1957年開始被送件至雙年展參展,直至1973年才停止參與展出,其背後原因也和政治因素密不可分,那正是臺灣面臨退出聯合國,在此之前的中日斷交、中美斷交,都直接的影響到臺灣在地理、戰略、社會文化,甚至是藝術發展也難以倖免,到了最後退出聯合國,何不為一齣令當今的國民有目共睹的一場悲劇,所幸是在這個之前,這些畫派內的年輕藝術家以在這幾年間全部獲得國際的目光以認可。《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場歷史年表、文件。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本次展覽除了一覽眾多我們所知悉的臺灣本土藝術家的作品,策展人蕭瓊瑞更是將歷史文獻以及年史事件詳盡呈現,透過時間軸的鋪展讓這些作品不光是一種美感、美學的觀看經驗,而是用作品當作引線,勾勒出整個歷史與背後政治性的全貌世界觀點。加上策展人針對每位畫家的特點與性格,給予了一個描述的別稱,例如:李仲生為「咖啡室中的傳道者」,其背後原因出自李仲生在教畫時,從未示範與動筆過,而是經由聊天的方式,讓學生把對繪畫的觀念建立正確,學生自然能走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

透過展覽,得以清晰當時的國情以及政治地位是如何使這些藝術家不斷被外推至國際,這些藝術家受到西方世界關注前,新派的繪畫藝術家在中國一淪陷後全部逃往海外,因為新派繪畫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形式主義,難以為大眾服務,當中國大陸變成社會寫實,徐悲鴻這樣風格的畫家方能夠歌頌農村、歌頌祖國建設。

而趙無極與撤退來臺的朱德群便開始在台灣生根。新派繪畫的主流下,使得那些在學院中不受關注的藝術學子,也就是五月與東方兩畫派內成員,得到了發跡的機會,也就連結到前文所述的1955至1957那段時間,畫派的相繼成立與參展。倘若是從中國大歷史的觀點來看,也是從民國初年以來,寫實寫意改革的完全放棄,進入全面的抽象,而且這個抽象是富含有中國傳統意涵的抽象。就如劉國松影響了1960年代的台灣現代水墨,爾後來就形成現代水墨風潮。《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劉國松作品。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場照片。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邊陲與核心的換位

另一方面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則表示,自歷史博物館創建以來,已伴隨臺灣歷史經歷了過去將近七十年,歷史博物館在過去擔負過許多跟社會文化有關的互動,然而與臺灣現代藝術的萌發也存在著深厚的淵源。正如前段所述,五月與東方 兩畫派的第一檔展,第一批人就是在史博館開始匯聚,這樣一個歷程除了背後諸多的史料脈絡、政治地位的爬梳,還包裹著一種臺灣藝術演變的進程,給人感受到激動與感動。此外,館長還補充到,五月與東方這兩個畫會的成員們,他們在當時是被少數的老師支持的,例如廖繼春、孫多慈、席德進…等,在那個時代帶有創新,那勢必是孤獨的,在這之中藝術家也體現了一種堅持。《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霍剛作品。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蕭勤作品。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謝里法作品。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王長華的人類學背景使她用較長的時間感去看文化,並且提出人類學裡頭的一種觀點,「今天的邊陲,是明天的核心」,因此用這樣的觀點去看藝術的表現、藝術的時代性,以新的眼光來審視這些藝術作品是否能夠帶來更多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圖/非池中攝影

如果沒有政治,何來的今天的文明。在臺灣的藝術歷史上面,政治性影響的痕跡拾俯皆是,如:臺灣經歷多次的殖民;以及中華文化的獨立性存亡;難辯的政治國情…。策展人蕭瓊瑞形容這檔展覽是一個集體的臺灣文明成就,回望這兩畫派出身的藝術家,以及在這段歷史區間後,他們在藝術世界中所達到的成就,讓歷史博物館在今日能夠證明,臺灣的藝術與政治歷史間環環相扣的價值與意義。

本土藝術遭遇的崎變

或許綜觀現在臺灣的藝術環境,繪畫的表現與形式已經由新一代的年輕輩藝術家逐漸豎立,但這些經典畫家作品的觀看方式有別於現今我們透過西方藝術形式的方法理論,它更多的是伴隨著一段國情、政治的發生,除了繪畫本身的意義之外,涉及更多土地的軼事。若要深究在當代策辦這樣一檔近似於回顧展的意義,正如同前文提及策展人、館長面對歷史背景的觀點,展覽之於觀眾來說除了緬懷、致敬外,我們還必須要認知到的即是臺灣本土的藝術在過去是如何被認識和定位,在藝術發展的脈絡上因政治因素的撥擾產生了何種崎變,以及所謂的現代繪畫是如何影響後世,探究臺灣的繪畫發展存在著政治因素帶來的斷裂嗎?當現實朝向新的時代逐步成長時,一切傾向都變得客觀。《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展覽資訊

時間 ▍2024/02/21-2024/04/28(週二-週日09:30-17:30,週一休館)
地點 ▍工藝中心臺北分館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費用 ▍即日起至5月17日門票皆為優待票價新臺幣四十元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活動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H/ExhibitionDetail.init.ctr?actId=40017&utm_source=moc&utm_medium=query&utm_campaign=40017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國立歷史博物館蕭瓊瑞王長華廖繼春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