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邊陲,是今日的紀念 《河邊的巨大之物》丘智偉個展 展覽評論
2024-03-15|撰文者:王襦萱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
《詩經》中某篇的段落,紀載的最早的橋,情境是把船一艘艘的並聯形成的橋以渡過大河,而非真正搭建的橋梁。在此「橋」不具備特定的結構與材質,而是在形式與意義上伴隨著某個敘事或是某種目的,這個連通兩處渡河的中介物完整了這座「橋」應有的框架印象。
假若紀錄是為了遺忘,誰還不屑紀念?
車輛的疾駛,造就各種回聲的碰撞再碰撞,形成對於人類來說的巨大轟鳴,那些橋上的人透過車窗玻璃看著橋面上的景色,而我看著聳立的橋,以及看著他們乘著車呼嘯而過,來來往往像是在高架道路上竄流的河。險些這個緊鄰高架道路的展場位於地下室,隨著踏下階梯,沒有甚麼吵雜能夠跟著下潛進來,迎面而來的除了作品裝置,還有一股悶著的環境音在流動著。
踏入空間內,迎著視線而來的是擬仿橋下河堤斜坡的雕塑物〈橋樑之下Under the Bridge〉,水泥的表面上映照著投影的像素波紋,河面日昇日落的縮時狀態彷彿成了連接異空間的過道,這一個大尺度物體與地面接觸的下緣卻映出了一絲微弱光線,像是門縫後有著仍然通明的房間,接著望向展場深處,丘智偉拆解了橋梁的結構,斜坡、立方塊體、支撐斜角和柱體,皆以部件的方式個別呈現,背後展露的是簍空的結構,以及裝置在木結構上的黑白底片影像。當我們順著展間移動時,一旁的壁燈似乎有秩序的延伸至展場深處,這些壁燈鑲嵌著攝影橋梁的影像,帶有橫紋的透明塑膠外殼讓這些影像以些微幅度模糊了輪廓。隨著觀展路線的深入,就像順著一條蜿蜒的河流,這些在燈內的影像也有所進展,如果不是藝術家提及,我們或許難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地理上的次序,拍攝的方向是藝術家從新北望向台北。而這個順序則是愈來愈接近河口,這也使得我更加確立這檔展覽對於敘事有著一定的秩序,儘管看起來是片段式的,物件安置的前後、高低順位,皆有著邏輯。〈橋樑之下Under the Bridge〉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堤外風景Landscape Beyond the Riverbank〉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
丘智偉於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舉辦的個展《河邊的巨大之物》,以都市中的「橋」與「河」作為本次展覽中劃定的對象,這兩者在關係上緊密相連,在物理上連通新北市與台北市之間的移動,頻繁地通勤使橋化作為可被詮釋的日常經驗範疇。在處理「橋」與藝術家自身的關係時,丘智偉將視野調降至橋的下方,連接至「河流」,進而從該處的「觀察/凝視」來拓延各式情境,製造出了日常經驗的速度差,藉此來堆砌出展覽的外輪廓。同時也展現了某些河堤邊陲狀態作為感性觸發的可能,試著將這些似曾相似的縮幅影像在我們腦中擴大成記憶中的實景(或許是具有地域性的)。這種對於場景的辨識深深地植根於心理(psyche),可以透過各種複雜性表現喚起,不是簡單地通過煽情的「快照」(snapshots),而是通過一種漫長凝視與等待,設法進入且喚醒在那一刻或事件中經歷的全部感覺和情感,這或許是理解紀念的最好方式。《河邊的巨大之物》展場照片。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
紀念不特定的日子
空間內充斥的聲響,微弱的延宕著,藝術家不斷的透過雕塑造型、橋梁影像、取樣的環境聲音,試圖去湊齊記憶所需的要素,結合成以碩大體積宣示的姿態,並向觀眾拋出一個信號,這些瑣碎日常能夠是,也或許它就是一件重要之事(huge things),藝術家所做的,是將自身經驗與記憶的輪廓轉譯為物質,內容物則是觀眾自行填充、融合。我們是否可以說此處的展現(enactments)是作為喚起記憶的實踐,《河邊的巨大之物》這檔展覽以攝影為核心表現媒介,再經由對物質的操作,使得個人經驗滲入了外部世界的形體中,濃縮成藝術家口中「輕盈的紀念碑」。只不過這份輕盈在我看來卻仍然飽含份量,它在結構上製造出了表面水泥,實為顯露木作結構的中空,但這樣材質的反差是否能切中且服貼於那份「輕盈」,仍是這檔展覽中可以待為討論的。〈橋樑之下Under the Bridge〉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
至此我們已經可已觀察到丘智偉從看似冷冽生硬的裝置中,細膩鋪展出他自身視覺所見,以及所感知到的生活氣息,如此的平坦遼闊與清晰,但正是因為如此,令人不禁思考所謂日常凝聚為某種特殊情愫時,是否已經與非日常具有同等的份量,當代中的日常經驗真的如此令人留戀與感觸嗎?或許它顯示出的是一種當下的缺失。藝術家透過各種方式來召喚感性的聚集,作為觀眾被喚起的並不只是單一事件、日子,而是導向「情懷」,此種情懷作為一個記憶總體,攀附於雕塑裝置與影像中,為當代藝術所特有的多元實踐鋪平道路,使其有利於喚起非自願記憶。正如我們在展覽中所看到的,大多數作品都不應解釋成是對記憶的直面呈現,而是對影像的一種暗示,同時也是對我們大腦中的情感和認知進行的挖掘,最終我們會得到——一個沒有特定對象事件的紀念碑。
凝視趨於靜止的源頭
《河邊的巨大之物》這檔展覽不僅對於記憶與日常有著拿捏,在材質的發揮上也令人感到舒適,那未必全然是做工的精良,而是在質地的呼應上起到良好的反應。在展覽空間的最末端,〈河口 Enter the River〉這件作品投射影像至兩片投影膜上,形成貌似一扇開啟門窗,將河面的影像設立於進入空間的動線之間。試圖使觀眾在過度空間時感受到某種感性的、詩意的寓意,由此進入到播映著錄像〈河邊故事 The Riverside Tales〉的空間。錄像內容的節奏相比其他件作品,強制的將時間延展放慢許多,就如同水的流速開始減緩,我們開始停下腳步,透過第一人稱的視角凝視一切的源頭,錄像使用長焦段的鏡頭,一行又一行無聲的獨白字幕搭配河邊收錄的環境聲響。這些河邊故事像是深沉睡眠到來前的床邊故事,輕鬆但幽微的娓娓道來。如果說在這之前看見的那些雕塑體、壁燈、影像是藝術家利用自身經驗打造的敘事輪廓,那麼〈河邊故事 The Riverside Tales〉這件作品則是將整體敘事合理的聯繫起來。儘管觀眾不見得會將這類錄像作品完整的觀看,但在展覽結構上來說,這件錄像助於其他作品的重要性、合理性有著一定程度的提升,也使得河與橋以及作者,三者在展覽的關係中黏合更緊密。〈河口 Enter the River〉。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河邊故事 The Riverside Tales〉。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
據藝術家對本次展覽所作的感性描述「這些風景就如同伴隨我成長的見證者……他們早已成載著某個時代某個地區人們的記憶。」我們不難去理解,這樣透過圖像與物件的方式,它確實在某個當下能夠有效,而這種有效的作用反映出的是當代的集體狀態,其中也並存對日常記憶憧憬、嚮往的精神性,這並非一種抽象的知識,而是一種不斷的發現,一再的重新開始,關於氾濫的日常描述,我們從中汲取的到底還有些什麼,也許透過這一座又一座不特定紀念事件的紀念碑,我們能夠發現嗎,記憶不單是一筆感性債務而已。〈橋樑之下Under the Bridge〉局部。圖/攝影_丘智偉提供
〔註1〕出自《詩·大雅·大明》,意為「卜辭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親迎來到渭水旁。造船相連當作橋渡河去迎娶,婚禮隆重顯得很榮光。」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河邊的巨大之物 Huge Things by the River
展覽日期|2024/03/02(六)– 03/30(六)
展覽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 - 19:00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嘉美館展出《被高高架起的___丘智偉個展》,以藝術創作呈現城市景觀
2024-09-04|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558
大稻埕歷史地標化身運動場!「城市跑庫文化運動會」,17組藝術闖關等你來挑戰!
2024-07-04|撰文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519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2024-11-18|撰文者:國家人權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4
最大型的林布蘭作品修復計畫:荷蘭國家博物館「夜巡行動」邁入新階段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270
常玉的寫意中國風 – 觀「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
2024-11-1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治桂204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