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從「落選沙龍展」到改變藝術史的先鋒:印象派150周年的藝術變遷

印象派印象派150週年莫內竇加沙龍

2024-06-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150年前的1874年4月15日,首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開幕。為了迎接印象派第150週年,巴黎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推出展覽「Paris 1874 Inventing impressionism」,呈現130幅重要畫作,其中大部作品曾在1874年印象派首檔展覽中亮相,而本展將同步呈現當年在沙龍展展出的繪畫和雕塑,提供觀者對比同一時間點、不同體系的作品之差異,以重現當年印象派作品所引起的視覺衝擊。而此次150週年紀念展除了在奧賽美術館舉行外,9月將轉移至華盛頓國家藝廊展出。
Berthe Morisot,Le berceau, 1872,Musée d'Orsay©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Paul Cézanne, House of Père Lacroix, 1873, oil on canvas, Chester Dale Collection

首要目標是讓人留下印象?

首先我們先回顧到印象派的起源。當時的背景正處於戰後時期,經歷了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內戰。在這樣複雜、紛亂的社會環境下,藝術家們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創作,希望探索出新方向。一小群「叛逆者」描繪了現代生活的場景,並使用淡雅的色調和輕柔的筆觸描繪風景。正如一位觀察者所說:「他們的首要目標似乎是給人留下印象」。

1867年,畫家弗雷德里克·巴齊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在給父母的信中透露,由於資金不足,他和一群朋友未能實現舉辦獨立展覽的夢想。在當時候學院對藝壇有無比影響力的情況下,他卻在信中寫道:「因此我們不得不回到法國藝術學院的懷抱。」

巴齊耶和他的朋友們,包括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奧古斯特·雷諾瓦(Auguste Renoir)和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等人,對當時的藝術環境深感不滿。他們認為,要在19世紀中期的法國成為成功的藝術家,必須在官方學院主辦的展覽-「沙龍」中展示作品,但由於沙龍的評選委員過於保守,總是偏愛學院派藝術,排斥任何創新,他們因此萌生了在官辦展覽之外舉辦獨立展覽的想法。
Auguste Renoir, The Dancer, 1874, oil on canvas, Widener Collection
不幸的是,巴齊耶在三年後的普法戰爭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戰爭以法國的慘敗告終,敵軍在巴黎街頭舉行了勝利遊行,並要求法國支付巨額賠款。儘管如此,莫內、畢沙羅和雷諾瓦仍然實現了他們和巴齊耶一直渴望的獨立展覽。

印象派首次展覽實踐於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攝影師納達爾(Nadar)的工作室開幕,匯集了30位藝術家約165件作品。作品多採用鬆散而隨興的繪畫手法,捨棄了傳統繪畫細緻的筆觸和嚴謹的構圖,轉而採用快速、短促的筆觸來捕捉光影變化,探索大自然的真實表現,與學院派平滑的表面和精細的完成度形成鮮明對比;擠壓式金屬顏料管的出現也對印象派具有重要意義,它們攜帶方便且耐用,促進了印象派畫家在戶外繪畫,為當時的藝術界帶來革新的繪畫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派」這一名詞最初帶有貶義,由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在《查理瓦里》(Le Charivari)雜誌上評論莫內的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1872),標題是「印象派的展覽」,稱其「這一群畫家並不是在描繪自然,說實在,只是描寫那曖昧、無意義的印象。」然而,這樣的說法最終成為了該流派重要標誌,並且在1877年第三次展覽時,藝術家們自己也採用了這一名稱。

Monet,Impression Sunrise, 1872, oil on canvas, Musee Marmottan, Paris

繪畫流派的轉變

印象派的興起可以說是現代繪畫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然而,這場革命並非一蹴而就。首次展覽持續一個月,期間約有3500人參觀,但這個數字遠低於1874年沙龍展平均每天的參觀人數。

印象派的發展也並非憑空出現。在此之前,有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現實主義大師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巴比松畫派畫家如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以及英國畫家J.M.W.透納(J.M.W. Turner)等先鋒藝術家的影響。
Edouard Manet, Masked Ball at the Opera, 1873, oil on canvas, Gift of Mrs. Horace Havemeyer in memory of her mother-in-law, Louisine W. Havemeyer
1863年,一群畫家舉辦了「落選沙龍展」,其中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引起極大迴響,之後他們陸續舉辦畫展。透納則以其對光與色彩的探索而聞名,他的作品展示了光線和色彩的戲劇性效果,其繪畫技法和對自然景象的描繪,為印象派畫家提供了新的視角。

此外,1850至1900年間的藝術觀念開始將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分離。藝術家挑戰學院派的美學原則,轉向自然與社會尋找創作題材。當時法國的藝術受到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實證主義的影響,認為真實情況或直接觀察取代先驗原則,強調以客觀寫實的方式描繪對象。

印象派畫家以多種方式回應現代世界,這也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主題上。他們不再創作沙龍長期偏愛以聖經、神話或歷史事件為靈感的作品,而是描繪發生在林蔭大道、花園、戶外建築,以及新興娛樂場所如咖啡館和劇院等的日常場景。比如雷諾瓦1876年的畫作〈紅磨坊的舞會〉(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描繪了巴黎人在布特·蒙馬特(Butte Montmartre)廣受歡迎的舞廳享受星期天下午時光之情景。

Pierre-Auguste Renoir,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1876,Oil on canvas。© Musée d’Orsay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印象派畫家們之間也有過一些內部鬥爭。例如,性格好鬥的竇加對他的同僚們喜歡在戶外繪畫感到嗤之以鼻。他曾諷刺地說,如果他是政府官員,會想方設法建立一支警隊來監視那些在戶外作畫的藝術家。因此相較於其它印象派畫家,竇加大部分作品是以室內為場景。

當我們今天想到印象派時,會想到一群核心人物,像是竇加、莫內、莫里索、畢沙羅、雷諾瓦和西斯萊。這些畫家展示了所有或大部分的印象派特徵。總共有58位藝術家參加了八次展覽,只有畢沙羅每次都參加。不過,莫內選擇不參加1880年的第五次展覽,而是在當年的沙龍上展出了作品。
Camille Pissarro, Orchard in Bloom, Louveciennes, 1872, oil on canvas, Ailsa Mellon Bruce Collection
這說明印象派並不是一個完全統一性的運動,其目標和方向一直在變化。在這些印象派藝術家當中,包含塞尚、西斯萊、莫內和雷諾瓦等人,他們出生時間相差不到兩年,即1839年至1841年。將他們組成在一起的原因是共同擁有描繪現代生活的渴望、拒絕階級制度、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印象、引入輕快、大膽、生動的繪畫筆觸,將自己定義在當時候藝壇最為關注的沙龍展的規範以外等。

即便1886年的展覽被視為印象派的最後一次展覽,但也可以看作是印象派有著進一步演變的例子。在那次展覽中,喬治·秀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1886)被認為是新印象派的開創傑作。正如其名字所示,新印象派是從印象派延伸出來,主要特點是更系統化的筆觸應用。

印象派的影響延續到了20世紀。它強調我們如何看待事物,而非僅僅關注我們看到的內容。印象派對後來的藝術流派,如立體派、野獸派和抽象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4年的首次印象派展覽,儘管初期受到批評,但最終成為現代藝術誕生的標誌。這場運動展示了藝術家們對傳統束縛的突破和對創新表現手法的不懈追求。

印象派印象派150週年莫內竇加沙龍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

北美館114年TFAM年度個展徵件評審結果揭曉!

2024-06-2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