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現任館長格倫·勞瑞(Glenn Lowry)即將卸任,全球藝術界密切關注接班人選
2024-09-1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作為全球著名美術機構之一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於上週釋出重磅消息,即任職長達三十年的館長格倫·勞瑞(Glenn Lowry)將於2025年卸任。現年69歲的他,自1995年起擔任MoMA館長一職,當時年僅40歲,除了擁有伊斯蘭藝術學者的專業背景外,還曾任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的館長。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2018年時,勞瑞宣布他計劃延續任期至2025年,這樣的決定打破了美術館內部規定,即首席策展人及其他高階管理人員需在65歲之前退休的慣例,成為該機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領導者。對於此一先例,當時MoMA的發言人表示:「現有的退休政策過於僵化,未能提供足夠的彈性來保留優秀且經驗豐富的員工。」這樣的發表似乎讓勞瑞更有繼續留下來的理由。
MoMA第六任館長格倫·勞瑞(Glenn Lowry)。©MoMA
博物館主席瑪麗·喬西·克拉維斯(Marie-Josée Kravis)則對此退休消息作出回應,指出勞瑞的退休決定是雙方共同商定的。她表示,勞瑞的合約「本可以續約」,而曾有傳言稱他可能續任至2029年,如今,這些傳聞已被證實為不實,而美國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進入新一輪的領導更迭過程。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MoMA,引進1880年代歐洲油畫和雕塑,以至現代電影、設計、表演藝術等十五萬餘件作品,其中藏有眾多舉世矚目的明星級展品,是不少遊客不容錯過的參訪景點之一,每年平均接待約270萬名觀眾,使其成為美國第三大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僅次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及位於華盛頓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2019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rett Beyer
能夠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MoMA,勞瑞作為第六任且任期最長的館長,無疑扮演著舉無輕重的角色,帶領MoMA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與發展,其中尤以2014年的擴建計劃為最具代表性。此項工程歷時五年,耗資4.5億美元,並於2019年圓滿落成,最終使博物館展覽空間擴增30%,可展示的作品數量增加約1000件。除了外部空間的擴展外,MoMA亦對內部展示進行了全面調整,促使策展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打破藝術、建築、舞蹈與電影等跨學科的界限,開起了更多有關當代藝術實踐的研究計劃。
然而,MoMA 的擴建計畫背後卻伴隨著一連串的負面批評。在爭取更多土地使用權時,MoMA 提議拆除美國民間藝術博物館(American Folk Art Museum),此舉一經公佈便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抗議與質疑。雖然批評者普遍能夠理解 MoMA 對空間擴展的需求,但仍對該決策持堅定的反對態度,主要基於兩個原因:其一,擴建後的展示空間依然有限,這意味著大部分館藏仍將長期儲存於倉庫中,無法展示予大眾;其二,美國民間藝術博物館擁有13年歷史,其在紐約市擁有一定的文化遺產地位,而將這座珍貴的建築物交由像是MoMA這樣享譽全球的文化機構拆除,更讓人感到遺憾與失望。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Sculpture Garden © 2023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Carly Gaebe / Steadfast Studio
最後雖然調整了部分擴建計畫的空間運用,卻仍然無法避免美國民間藝術博物館的拆除工程。此次的經驗雖然並非人人認同,但無疑的是,勞瑞的概念確實讓MoMA日後在展覽尺度上有著更多跨領域與創新的碰撞。就在經歷了為期五年的擴建計畫,MoMA卻在開展後的兩個月時間面臨全球疫情爆發的節點,與其他各地博物館一樣被迫休館暫停營業。少了門票的收入,預算也被大幅縮減,MoMA不得不進行裁員以減少固定開支。直至2023年,隨著疫情逐漸緩解,參觀人數才開始回升。
儘管面臨這些負面聲浪,勞瑞在其任內亦有顯著的成功舉措。例如,1999年,他將位於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於1982年建立的第一所學校、後改建成的當代藝術空間「PS 1」,與MoMA合併,形成今日的「MoMA PS1」。但這一合併並非擴大原本MoMA的展覽場域,而是讓此空間保持它原有的獨立性,並且享有更豐富的資源,不拘泥於傳統藝術形式,而是聚焦在當代藝術中新興潮流、實驗性裝置、表演和跨學科的藝術形式,強調創意的突破和挑戰傳統。PS1也是夏季音樂和表演活動的舉辦地,吸引許多藝術愛好者和創意人士參與其中。
Exterior View, MoMA PS1。圖 / 取自Sothebys。
Interior View, Museum of Modern Art PS1。圖 / 取自Sothebys。
目前,關於接替勞瑞位置的討論愈發熱烈,誰會成為這座近百年歷史的第七任館長?業界普遍推測,哈林區工作室博物館(Studio Museum in Harlem)現任館長瑟爾瑪·戈登(Thelma Golden)有極大可能成為繼任者。由於該館正值一項重要擴建計劃的收尾階段,這一時機點恰如其分。
博物館專家指出,評估繼任人選的關鍵方式是考慮MoMA董事會所期望的領導特質,遴選委員會通常會尋找與現任館長性格相對不同的人選,其中考量的關鍵因素包括領導力、募款經驗、是否具備在主要市場中的工作經歷,以及與董事會的契合度。此外,人選所處的職業生涯階段也至關重要,尤其是新一代領導者正逐漸嶄露頭角,他們的創新觀點和領導風格很有可能成為MoMA董事會選擇繼任館長時的考量。
A view from the Agnes Gund Garden Lobby looking out onto 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Sculpture Garden. © 2023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Noah Kalina
對於各界的猜測,MoMA董事會表示將聘請專業的獵頭公司協助尋找新任館長。遴選委員會預計將由若干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董事會成員組成,旨在尋求一位能夠既激發大眾興趣、能夠維護博物館穩定、具有權威並且具備領導能力的人選,其能夠在推動博物館創新與發展的同時,保持MoMA的美術館精神以及背負著為大眾推廣藝術的使命。
與此同時,也有人整理了下列名單,認為是MoMA下任館長的適合人選:邁阿密佩雷茲藝術博物館(Pérez Art Museum Miami)的館長富蘭克林·瑟曼斯(Franklin Sirmans);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赫希霍恩博物館與雕塑花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館長梅麗莎·邱(Melissa Chiu);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館長麥可·戈文(Michael Govan);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的館長瑪德琳·格林斯泰恩(Madeleine Grynsztejn);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館長詹姆斯·朗多(James Rondeau)。
Artnews也在日前特以整理一篇目前呼聲最高的幾位MoMA繼任館長候選人名單資料,參考請點此。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北藝博「30+1」啟動品牌再造(rebranding),台北藝術週等十大亮點齊發!
以人本思考定義劇場的未來一步: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雲門基金會專訪
藝時代畫廊以《維度侵越—文化表象的當代譜寫》為題,ART TAIPEI 2024隆重呈現洪易、陳建發、葉哲瑀之作品
區塊鏈為引,在Web 3留下觀展足跡!藝術展演的「在場證明」背後還有哪些影響力?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Volume DAO專訪
高美館30週年,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推出《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典藏展
「奇異點」來臨!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四章節探究AI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
在塗鴉的世界中構築自由恣意的遊戲人生:塗鴉藝術家夢裡那兔(MAR2INA)專訪
大英博物館彙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畢卡索版畫作品,揭示藝術家鮮為人知的創作面向
第二屆「伊斯蘭藝術雙年展」主題節自《古蘭經》,展示超過500件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作品
她的藝想世界:新媒體創作中的女性意識與藝術革新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圈撲朔迷離的鑑定真相:尚-米歇爾.巴斯奇亞的光環導致偽作爭議層出不窮
2024-08-14|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105
從氣候議題到巴勒斯坦人道關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近期的抗議浪潮
2024-02-2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2391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藝術家在場」經典之作,表演者14年後向 MoMA 提告
2024-01-2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2745
拾幻輿圖—張媛媛繪畫中的霽光浮生
2024-10-11|撰文者:曙畫廊207
全球博物館專家齊聚臺灣 文化交融與技術創新激盪 ICOM-ICAMT 2024臺灣年會圓滿落幕
2024-10-11|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95
富貴三義美術館展出「多重面貌」女性內在光芒 創作聯展,深入探索和捕捉女性藝術創作者的多樣性特質及生命故事
2024-10-11|撰文者:富貴三義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