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藝術機構

2024「堤頂之星2.0」入選展「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 以當代藝術譜寫數位時代的複調樂章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2.0入選展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

2024-10-22|撰文者: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2024年「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入選展「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本月17日於王道銀行藝廊開幕。展覽團隊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五位同學——策展人陳薈茗和藝術家范章晟、謝佩庭、江育任、謝竺勳組成,企圖藉由當代數位藝術,呈現數位時代的多元聲部和豐富層次。

「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以「科技賦格」為題,探討科技、藝術和人文在數位時代如何相互交織、影響,形成新的文化複調。賦格(Fugue)是一種以主題及其變奏交織而成的複調音樂形式,策展人陳薈茗表示,這種豐富的層次感帶來啟發性的隱喻,有助於為我們理解當代數位文明。團隊新媒體藝術的背景,也促使她決定以數位環境的視角,回應2024年「堤頂之星2.0」的年度主題——「永續×環境×想像」。

策展人陳薈茗期待在這場「科技賦格」當中,藝術、科技與人文能夠和諧共生。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當今數位文明中,人類的生活與科技深度交織,形成新的文化複調。本展也藉由「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理論以及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切入藝術品,探討科技、藝術、人如何相互影響,帶來新的觀察和洞見。

本展亦希望呼應全球非營利組織「未來地球」(Future Earth)執行董事艾米·路爾斯(Amy Luers)提出的觀點——數位科技應服務於人類與地球的福祉,並呼籲將數位公平作為對現有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補充。團隊期盼藉由新的永續概念,探討數位環境中,關於數位公平、監控以及隱私權等問題,更希望能和觀眾共同思考,如何透過人文、藝術、科技,描繪一個更具包容性和人性化的「數位未來」藍圖。

展出作品探索數位環境下的個體記憶、身體意識與自我重塑,並將這些議題與未來的想像交織在一起。范章晟的兩件作品挑戰了我們對技術和傳統的二元理解。《禪意再造計畫》以自動化的枯山水庭院為表現形式,透過機械取代傳統的勞動過程,探討科技在減少勞動負擔的同時,能否保留禪宗日常修行中的精神體驗?《道》則以茶道與花道為媒介,看似一株株電子改造的科技植物,將自然元素、科技和文化傳統編織成一個新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凋零之物獲得了第二生命,體現了物質與非物質、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關係。

范章晟《禪意再造計畫》在展場中一座自動運作的枯山水庭院,以自走車作為維護庭院禪意的小僧人。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范章晟《道》以茶道與花道為媒介,探索自然與科技的結合。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江育任的雙面鏡裝置作品《The Mirror》以日常物件鏡子為媒介,隱藏在裝置內部的監視鏡頭在紀錄了每個出現在鏡中的人後,即時疊合並生成出一張融合所有人臉的影像。透過這種方式,作品直接呼應了數位公平中關於隱私權和數據保護的核心議題,試圖讓觀者意識當代日常中的監視權力,並且思考與想像其自身與影像的互動關係。

江育任《The Mirror》為一互動裝置,觀者能在鏡中逐漸看見一張疊合著自己與眾多人臉的生成影像。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謝佩庭的兩件作品探討了數位時代個人身份和記憶的公平性問題,反思了數位技術對個人主體性的影響。《肖像計畫》以AI技術重構個人影像,探討監控資本主義下個人身份、記憶與生命意義的複雜性,以及數據化後的自我在虛實之間的矛盾與不安。《記憶路徑》則透過互動裝置和QR Code遮擋的頭像照片,探討數位化時代中個體記憶的模糊與消逝,呈現科技社會中懷舊與不安並存的氛圍。

謝佩庭《肖像計畫》收集了藝術家親近之人出生至今拍攝過的所有證件照過,並將其投入聲稱能「使相片復活」的AI軟體計算,產生出張張熟悉又怪異的面孔。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謝佩庭《記憶路徑》素材來源為她中學畢業紀念冊中的大合照,卻以QR Code遮擋頭像照片,掃描QR Code後,將得到Google搜尋該頭像姓名的結果。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謝佩庭為觀眾導覽《記憶路徑》。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謝竺勳的兩件作品創造了一個融合現實與虛幻、物質與非物質的網絡,藉此探索數位時代中人類感知和自我認知的新維度,進而思考數位時代如何公平地保存和呈現個人及集體記憶。《沒有顏色的光譜》融合北投硫磺谷景象與抽象空間,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和手工場景,探索靈魂與空間關係,不僅展現生死感知的非真實化,記憶的流動交錯,反思人類內在本質、心靈溝通,以及未來記憶保存的可能性。《複眼器身》則是一個動力裝置,一端綁著影像、另一端則是透鏡,虛構了一個被囚禁在影像框中的角色,藉以探討在監控與網路時代中自我意識的削減與失重感,將身體與肢體以數位方式呈現,反映自我在模糊與清晰的維度中重新審視的過程。

謝竺勳《沒有顏色的光譜》為從個人情感延伸至記憶的單頻道錄像,呈現一魔幻寫實世界並探討生命、記憶和感知。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謝竺勳《複眼器身》以虛構文本探討在網路世代很容易被資訊淹沒,他創造一個彷彿被監禁的角色,卻似乎又在框中自得其樂。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展出作品不僅是靜態展品,更是動態的行動者網絡,透過具感性、人性的詩意「人文語言」與藝術手法轉譯的「科技界面」,讓藝術不僅成為個人的聲音,更擴展成時代議題的縮影。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的「行動者網絡」,在其中,藝術品、觀眾、技術和社會議題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對數位時代的理解。展出團隊相信,藝術作為一種強大的溝通媒介和行動者,能夠幫助人類在數位洪流中找到平衡,實現科技與人文的和諧共生,最終達成一個更具想像力且永續的未來。他們期待在這場「科技賦格」中,科技、藝術和人文能夠和諧共鳴,譜寫出一曲屬於數位時代的複調樂章。這種新的文化賦格將引領我們探索數位世界的無限可能,同時保持對人性和永續發展的深刻關懷。

開幕當天亦舉辦座談會,邀請獨立策展人陳湘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曾鈺涓教授擔任與談人。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展覽將展出至2024年11月26日。想了解更多展覽訊息與內容請至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官網https://www.o-bankef.org/events/1143

藝術家與貴賓及觀眾合影留念。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展覽資訊
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
展演地點:王道銀行藝廊(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
藝術家:范章晟、謝佩庭、江育任、謝竺勳
期間:2024/10/17-11/26 週一至週五 10:00-18:00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2.0入選展科技賦格—數位環境的永續及想像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