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2024-10-2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由中華民國社團法人畫廊協會(下簡稱畫廊協會)主辦的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台北藝博)於10月24日迎來貴賓預展日,開展為期共五天的展會。齊聚123家展商,73家國內畫廊,50家海外畫廊,共同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此次參展的知名國際藍籌畫廊包括貝浩登(PERROTIN)、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K Contemporary、Mizuma Art Gallery 等,這些畫廊在沉寂數年後再度回歸台北藝博,為展會帶來更多精彩作品。
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表示,今年台北藝博有許多海外畫廊報名踴躍,也廣邀國際人士參與,是歷來外賓最多的一屆。特別是在台北藝博今年來到第31屆,一個經歷過30年資歷的藝術博覽會仍然能有這樣的表現,其顯示台北藝博這數年來累積了一定的品牌聲量,外界對於台灣藝術市場更是趨向樂觀的。而文化部推動的「MIT新人推薦特區」一路走到了第17屆,今年報名人數成為歷年之最,作為提供新銳藝術家向畫廊媒合的機會,這樣的展呈機制無疑為產業與創作者們提供最好展示舞台。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 RSVIP 展會現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 RSVIP 展會現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可以關注到的是,今年台北藝博參展單位共123間,相較於過去幾屆的參展比數稍有銳減,但是參觀人數依舊,昨日(24)RSVIP預展日仍然有許多的觀眾前往欣賞,在當前全球市場環境低迷的背景下,這一現象對於台北藝博作為本地重要的藝術博覽會而言,無疑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正面指標。
近兩年時間全球藝術市場受到大環境影響,全球兩大拍賣行-佳士得以及蘇富比的銷售狀況皆下降了約有30%的營收。在頂級富豪的數量並未減少,但是銷售狀況卻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似乎表示著藝術市場銷售作品單價變低抑或是買氣低迷,以及藏家人數成長未持續上升。或許有兩項主要原因可以參考:首先,世代交替之際,藝術市場正經歷轉型的陣痛期。以台灣藝術市場為例,三十年前的企業家型藏家逐漸淡出商場,他們的收藏結構已趨於飽和,當代藝術作品若無法契合其個人的審美取向及視覺經驗,則難以再度吸引他們重返市場,甚至可能選擇轉向二級市場進行交易。
大河美術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亞洲藝術中心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其次,年輕藏家仍需時間培養。在過去疫情期間對國內博覽會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35至45歲之間的新晉藏家逐漸崛起。他們初入市場時,多傾向於以價格相對親民的藝術品作為進入的敲門磚,旨在提升生活品味及獲取藝術品交易的實際體驗。此外,該年齡層中的「企業二代」在財務管理上並非完全承襲自上一代的資源,對資金的運用仍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在資深藏家逐步退居幕後,與新興藏家尚未完全成熟之際,市場中必然出現一段斷層,這正是當前藝術市場所需面對的陣痛期。
作為領航台灣國際藝術博覽會品牌的畫廊協會,面對當前挑戰而策劃了「台北藝術週」將台灣當代藝術發展推向國際間的視野,以吸引更多海外觀眾與藏家進入本地藝術市場;同時,也希望從城市文化美學出發,培養更多藝術愛好者。對於當前環境來說既能夠為本地藝術環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以活絡民眾對藝術欣賞與藝術收藏的關注,也能夠在國際藝術環境中另闢新視窗。只不過投注藝術週需要大量資源與時間,較難預期在短時間內達到全面性產業提升,但是待時間沉潛想必能為台灣藝術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Bluerider ART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同時間,非池中藝術網在RSVIP預展首日為讀者精選了14件必看作品,展會期間也敬請鎖定非池中藝術網為讀者直擊的展會內容,我們也將所有ART TAIPEI 2024的專題報導彙整於同一頁面,方便大家閱覽。經由此去: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專題報導
也趣藝廊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一、尊彩藝術中心,張乾琦|展位 E03
尊彩藝術中心首次呈現國際知名攝影師張乾琦(1961-)的攝影作品。張乾琦於1995年加入蜚聲全球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並於2001年正式成為終身會員,成為該社唯一的臺灣籍攝影師。他特別關注社會不公、難民處境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議題,曾在全球多個地區拍攝,從東歐、非洲到東亞,足跡遍及許多衝突與變革的熱點,長期聚焦於移民及其他少數族群的生存境況,以鏡頭詮釋那些被主流視野忽略的現實議題。
許多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沉默的力量」,即使是在最為嚴峻的情境中,依然能夠展現出人性的堅韌和希望。可以關注到,此次展出的〈脫北者,首爾〉系列,乃是他跟隨一名脫北者,自北韓經由中國輾轉至南韓的紀實創作。畫面中捕捉了脫北者在車站等待交通工具的瞬間,這段停留象徵著他們即將前往南韓、迎接未知未來的關鍵時刻,照片中微妙的情感氛圍彰顯了旅途中層層關卡的艱辛。
張乾琦作品-〈脫北者,首爾〉。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乾琦作品於尊彩藝術中心展為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二、貝浩登,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1914-2003)|展位 D05
作為藍籌畫廊重返台北藝博其中之一的貝浩登,本次帶來英國著名雕塑家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1914-2003)多件雕塑作品。查德威克於1950年代嶄露頭角,是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雕塑界的重要代表之一。1956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一舉奪得國際雕塑獎,奠定了他在國際藝壇的地位,也使他與亨利·摩爾(Henry Moore)與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齊名。
不同於摩爾雕塑中有機流暢的曲線,或賈科梅蒂瘦長形體的纖細之美,查德威克的作品充滿鋒銳的幾何感。他擅長利用簡潔、抽象的線條與尖銳的邊緣,將人類和動物的形態進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半抽象表現形式,以強調線條與體量之間拉扯出的張力,同時也巧妙地透過鋼鐵等冷硬材質與銳利邊線勾勒出強而有勁且鮮明的結構美。
查德威克在創作中挖掘了有關生物形態的本質,致力於探討人類、動物、植物、機械與建築等結異質性物質之間的共生關係、試圖在表面上相異的存在中尋找共通的語言,從而進一步發展出與「成雙成對」(原文為 Couple)相關的主題,同時亦成為他創作生涯中反覆探討的核心概念。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查德威克經常運用成對的雕塑表現手法,將兩個人形透過腰部或軀幹附近的延展結構相互連結,塑造出一種奇異且充滿有機質感的共生形態,為觀者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新視角。
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作品-〈Two Watchers V Second Version〉(1967)。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作品於貝浩登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三、異雲書屋,柯偉國|展位 E04
異雲書屋今年台北藝博展出13位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創作手法迥異的藝術家,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經由不同的形式、狀態、內容,不約而同地受到東方美學的滋養,此一影響可能外顯、或最終隱含於不可言說的底蘊之中。
其中帶大家關注到到藝術家柯偉國(1976-)的作品,其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組,擅長以以不同粗細的筆墨描繪林木,枝節盤旋交錯,獨具姿態,塑出一種非客觀視覺經驗可辨識的似樹又似花的混合假象,藉此隱喻這世界互相依存的共生關係裡的各種多重性與矛盾。今探索生命於起滅中不斷被反覆定義與其之不可捉摸,運用「水破墨」的技法描繪「雨樹」系列,表現介於有為與無為中的鬆弛,於曖昧間激盪出無窮的可能。
柯偉國作品於異雲書屋展出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柯偉國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四、名典畫廊,Leo & Steph|展位 F20
來自法國的著名藝術家組合 Leo & Steph,因他們創造的頭戴鴨舌帽的年輕男孩形象「KID CUP」而備受矚目。Leo 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巴西人,自 2008 年起定居巴黎,專精於平面設計和室內設計,曾擔任法國一家領先電子商務公司的藝術總監,展現了他在創意領域的卓越才能;Steph 則在媒體業擁有超過 20 年的豐富經驗,對視覺藝術和品牌營銷有深刻見解。他們的作品曾與 Hermès、Louis Vuitton、Dior 等國際頂級品牌合作。
「KID CUP」這一標誌性形象呈現出一位總是佩戴鴨舌帽、身著連帽衣的神秘男孩,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從未顯露出雙眼,增添了角色的神秘感。此形象的概念萌發於 2019 年,主要受到紀錄片《Wonder Boy》的啟發,該片講述了法國奢侈品牌Balmain創意總監Olivier Rousteing 的故事,以及他在尋求自我認同與藝術表達方面的經歷,激發了他們創造一個代表博愛、正面和能夠忠於表達自我的角色之想法。在設計「KID CUP」的過程中,藝術家希望創造一個能夠容納觀眾情感和身份投射的形象,使這個角色成為一幅無形的「空白畫布」。同時亦透過刻意隱藏角色的雙眼,讓這個形象得以擺脫具體的個人特徵,為觀者提供了更寬廣的想像空間,鼓勵人們在角色中尋找能與自我產生共鳴之處。
Leo & Steph作品於名典畫廊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Leo & Steph作品於名典畫廊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五、Avocado Art Lab,羅晟文|展位 H05
Avocado Art Lab 此次首次參展台北藝博,帶來多位畫廊代理藝術家。其中可以關注到羅晟文(1987-)此次呈現的《白熊計畫》系列,是他自2014年起開始拍攝世界各地動物園中的北極熊,以高畫素的拼接手法將這一明星物種於人造環境中的生活細節之真實呈現,從而探討動物園在當代文明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社會的影響。該計畫為羅晟文第一個大型的創作計畫,也是最為人所知的計畫之一,曾在多個國家、藝術機構及攝影節展出過,Avocado也展出該系列最大尺寸、達 150 X 188 cm 的巨作。
羅晟文的《白熊計畫》並非關於北極熊本身,而是透過這一單一物種試圖揭露當今動物圈養制度的矛盾與兩難。從2014年開始,他走訪了歐洲、亞洲等44處圈養北極熊的機構,拍攝了大量白熊與人工場景的照片。這些場景兼具「居住」與「舞台」的特性,既需滿足動物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必須提供觀眾視覺上的愉悅和教育意義。只不過,白熊的形象在這些人造場景中產生出強烈的視覺違和感,提醒觀者思考動物在人造環境下的「適應不良」。即便白熊通常性地作為園區中的「明星動物」,往往享有較多的資源和關注,但這些資源是否真正改善了它們的生活品質?白熊棲息地的複雜性及規模難以完全模擬,動物園所提供的環境往往只是粗略的象徵,無法滿足其真正的需求。
羅晟文作品-《白熊計畫系列》。圖 / Avocado Art Lab提供。
羅晟文作品-《白熊計畫系列》。圖 / Avocado Art Lab提供。
六、多納藝術,周政緯|展位 F24
藝術家周政緯畢業於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美術碩士,並取得西班牙國立賽維亞大學繪畫暨保存修復博士學位,具備深厚的古典繪畫技法,其作品向來以細膩、寫實的繪畫風格聞名。周政緯從西班牙返台後他計畫以15年的時間,用畫筆記錄從2015年至2030年間台北市街道面貌。而他的創作脈絡從前期透過石墨黑白素描來記錄,到現階段開始嘗試以油畫進行創作。
在此次於多納藝術的展位中,周政緯展出他2024年度的最新力作〈台北101〉,該作品以宏大尺幅展現,以逼真、細膩的技法將觀者帶入近乎身臨其境的都市景觀之中。周政緯巧妙地操控透視與焦點,將畫面視覺重心集中於畫面中央的建築物,同時有意模糊前景,藉此模擬真實觀察者的觀看體驗。此件作品不僅描繪出台北市的現代城市風貌,也透過他對色調的柔和處理,傳達出他眼中溫潤的台北氣息。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台北101大樓作為台灣最高建築與知名觀光地標,其象徵性不言而喻,周政緯並未將其置於作品的視覺焦點,反而選擇透過錯綜複雜的都市高樓景觀,隱約揭示出後方的「老台北」公寓。這一構圖手法,似乎暗示了他對於台北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交融與對話,彰顯出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不為人所覺察的歷史脈絡與情感深度。
周政緯作品-〈台北101〉。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周政緯作品-〈台北101〉(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多納藝術展位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七、曜畫廊,楊忠銘|展位 H11
曜畫廊首度登場台北藝博,以「美柔汀之戀」為主題,展示了幾位版畫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擁有雋永歷史的美柔汀技法至當代藝術中的演變。尤為以藝術家楊忠銘(1974-)近10年的美柔汀作品,呈現的《無華之境》系列作品包含像是展位入口處的〈落寞不成章〉以及〈文學家之夢〉,為期四年的創作從科學實驗室中誕生的詩篇,結合手工抄紙技藝與浮水印造紙法。其中墨蝶的顏色從全黑的墨蝶到全白的素蝶總共分布了十種層次,用以回應美柔汀從黑到全白的歷程,而蝴蝶的造型則參考了台灣六十幾種台灣原生種蝴蝶;隱隱藏匿在蝴蝶上的字句則取自古書,揭示活版印刷美好年代。然而,隨著文學的滋養,那些潛藏的故事經由植物染的方式緩緩浮現,紙上未完的情節輕盈在蝶翼上翻飛。
楊忠銘作品-〈落寞不成章〉。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楊忠銘作品-〈文學家之夢〉。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曜畫廊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八、德鴻畫廊,TAMURA Satoru|展位 E08
TAMURA Satoru (1972年生)的創作重心長期圍繞機械動力裝置,尤其近年以緩慢轉動的鱷魚雕塑作為其代表性符號。與典型的高科技機械藝術不同,TAMURA的作品並不依賴先進技術的包裝,而是在簡單的動力機制中隱藏著小型科技的趣味,並藉此延伸出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索。
此次在德鴻展位的展出亮點是由多隻不同大小的動力鱷魚裝置,從巨大的幾公尺鱷魚到僅手掌大小的迷你鱷魚,色彩繽紛且運作單一。這些鱷魚的運動機制並無實際生產功能,也無任何功利意圖,作品的核心目的僅是持續的「運轉」。TAMURA藉此脫離了機械裝置的實用性,拒絕傳統技術與生產效率的邏輯,將機械從勞動工具轉變為純粹的藝術表現,並在這種「無效」之中探詢存在的意義。馬達在這些作品中,不再是生產線上的功能性組件,而成為藝術創作中關於虛無與哲學反思的象徵。
TAMURA Satoru作品於德鴻畫廊展出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TAMURA Satoru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九、MIT 新人推薦特區,異雲書屋,翁榛羚|展位 M06
翁榛羚(1996-)曾獲《2023高雄獎》首獎,其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擁有紮實的水墨底蘊,現階段作品主要以銅版腐蝕為主,水墨對其創作之潛在影響仍隱約可見,特別是在題材的選擇與筆觸的運用上,水墨的韻味與層次感滲透在她的藝術語彙之中。她曾說過,銅版腐蝕呼應了對自身內心傷口的部分,在一片完整的銅版上塗上防腐蝕液後,刻畫於版上的圖像就如同自身劃破了心靈的傷口,並且通常是雙手直接觸碰酸性腐蝕液,任由硝酸液體在身體上產生的刺痛感與燒灼感。而作品透過硝酸液體的腐蝕,它就不再是平滑透亮的銅版,是藝術家對自身外在形象、身份認同與內在形象的矛盾感。
翁榛羚的創作深受童年時觀看「十八層地獄圖軸」的記憶啟發,打破了傳統時空的單一性,將內在靈魂、外在形象與對外界的欲望與投射一同並置,構築出如夢境般奇詭的視覺場景。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囍」字,表面上傳遞出人世間的喜慶歡欣,然而,這種象徵性符號與她所呈現的陰暗、矛盾主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彷彿嘲諷般地揭示出喜慶之下的潛在苦難與無常。值得注意的是,翁榛羚筆下的人物大多光頭、裸體,去除性徵,試圖呈現性別認同多樣性的人在社會中所面臨的複雜處境。她坦言,平時多從日常生活中挖掘那些不尋常的物件,例如電線桿上的奇特貼紙或廟宇內獨特的生命形象,並將這些元素轉化為跳舞的裸體女性形象。因此亦可以感受到在翁榛羚的創作是藝術家個人記憶與當前意識的融合,也是傳統習俗經與當代文化的碰撞。
翁榛羚作品-〈百子圖〉。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MIT 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翁榛羚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十、双方藝廊,顏妤庭|展位 E09
顏妤庭(1989-)常以個人經驗和虛構情境為基礎,結合新聞影像及文字,轉化傳統水墨語彙,試圖捕捉當代社會中一種集體躁動而失神的精神狀態,以及伴其而生的荒謬與趣味。作品大多以網路媒體搜集而來的文字、影像及故事為背景,嘗試在傳統水墨符號的基礎上做轉化與再譯,以繪畫的方式補捉台灣社會集體躁動而失神的精神狀態,透過層層疊染從與之交纏的線條中重新提取文字;有時則如同再次注入日常的殘餘物,以筆墨乾擦在紙面上謄寫最新的新聞頭條。因而本次台北藝博呈現的系列作品中,黑色筆墨反覆堆疊、筆觸彼此交融,人物蜷曲或隱匿在海量的線條谷底,如同藝術家所言,當今世代我們每日所消化與吸收的海量資訊。
顏妤庭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顏妤庭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双方藝廊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十一、V&E ART,托馬斯·德沃(Thomas Devaux)|展位C14
創立於2016年的V&E ART以巴黎和台北據點,近年來專注於推動當代攝影藝術領域,以非傳統攝影媒材的運用為影像市場注入新活力。此次展會V&E ART特別呈現了法國藝術家托馬斯·德沃(Thomas Devaux, 1980-)的個展,全面展現其藝術創作的深度與當代視野。
德沃早期的作品以肖像攝影為核心,探討有關於神聖與褻瀆相關的題材,而近幾年其創作重心轉向了《慾望的晦澀對象》(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這一主題,開發三個子系列,包含像是《購物者》(The Shopper)、《射線》(Rayon)、《雙向色》、《圖騰》等,觀眾能透過作品中將超市裡的商品抽象後,進一步檢視自己受消費時代的價值觀。特別可以關注到《購物者》系列拍攝超市貨架和購物者的照片,並運用演算法將這些照片模糊為流動、發光的色彩。而這些被精心包裝後的影像超越了現實的平凡層面,蛻變成沉靜而深邃的圖像符號,喚起觀者對現代社會過度物化現象的批判性思索。在另一方面。作品的另一層次則在反光玻璃框架中得以呈現,德沃邀請觀眾透過這種鏡面反射的機制,進一步自我審視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由過度包裝的社會幻想所構建的泡沫中,而對日常生活的本質視而不見?
托馬斯·德沃(Thomas Devaux)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托馬斯·德沃(Thomas Devaux)作品於V&E ART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十二、秋華洞,翁素曼|展位 C12
翁素曼(1994-)生於中國廣東,畢業於日本東京造型大學大學院造型研究科雕塑專攻,現於東京造型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進修。她創作風格粗獷且不拘小節,充滿野性和自由感。本次在台北藝博呈現的作品主要來自於她對生活中性別二元劃分的現實觀察,即便在當今世代對於多元性別的認知與以往相比已有包容度,但是在某些特定場合仍然難以避免二元性別造就的性別特徵。她以游泳池為例,通常在這樣的公眾環境下仍然可以以泳衣的形式來區分出性別差異。此外,長時間待在日本的她,也發現了日本文化中大部分游泳池不接受有紋身的個人。在這樣的空間裡能夠反映出社會上缺乏著一定的自由度。翁素曼以此為靈感,透過藝術表達實現「性別曖昧」,她認為藝術表現可以實現完全的自由。在此系列中她所創造的人物衣著泳裝、並沒有明確的性別指涉,同時也將這些角色身上佈滿富饒童趣、可愛的紋身,以此來回應她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
翁素曼作品-〈Invisible Self〉。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翁素曼作品於秋華洞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十三、丁丁藝術空間,Gerard Mas|展位 D02
丁丁藝術空間此次榮幸呈現來自巴塞隆納的著名藝術家Gerard Mas(1976-),其作品無疑成為展覽中不可忽視的焦點之一。尤其是在他近乎等比例再現動物與人物形體的精湛技藝下,觀者無不為其卓越的造型能力所折服。Mas的創作媒材涵蓋廣泛,時而以大理石傳達古典莊重的氛圍。然而,在此次展覽中備受矚目的〈Madonna with the Frenchie〉,則是以樹脂與木雕的結合技法,賦予作品細膩而逼真的視覺效果。
Gerard Mas的藝術實踐往往充滿著強烈的諷刺性,以精緻的形式與材料處理,創造出既令人驚訝又帶有不安感的視覺反差,並且將古典美學與當代意識相互融合,使過去與現在、現實與虛構、神聖與荒謬在他的作品中產生對立的對話關係。正如此次展出的〈Madonna with the Frenchie〉,Mas將聖母與聖子形象進行了顛覆性的重新詮釋,聖母懷中不再抱著聖子,而是被替換為一隻以嬌媚神情呈現的法國鬥牛犬。但是當聖母與聖子不再同時存在,藝術家欲表現的主題是否依然是聖母與聖子?還是我們只是從標題以及過去視覺經驗的聯想而產生對其形象的認定?在這樣的轉譯之下,他的作品除了是對歷史圖像的重新解構,同時也帶領著觀眾思考圖像的本質與意義,使人不禁重新審視過去已然既定的視覺經驗。
Gerard Mas作品〈Madonna with the Frenchie〉。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Gerard Mas作品〈Madonna with the Frenchie〉(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十四、原住民藝術特展專區,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展位 X01
原住民族藝術特區迎來第五屆展覽,將於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隆重亮相。此次展覽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和亞洲藝術中心共同合作,展出四位原住民藝術家,其中包含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林安琪(Ciwas Tahos)、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和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
其中,來自台東下賓朗 Pinaski 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漢名林琳)創作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她以檳榔為創作媒材,作為在許多原住民族的祭典、人際交涉及法術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展覽空間內若退遠腳步看,會發現藝術家將一顆顆檳榔作為像素,拼繪出耶穌/聖母的聖像並垂直懸掛於展場中央。與此同時,而水平地面上擺設著卑南族祭司專用的檳榔陣,藉由這兩種神聖結構的對比,象徵性地呈現出在殖民歷程中,外來主流宗教與原住民族信仰之間的衝突。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構成作品的檳榔並非實物,而是以手工製作的羊毛氈轉譯而成,賦予作品別具一格的材質感和象徵意涵。
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漢名林琳)創作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她以檳榔為創作媒材,作為在許多原住民族的祭典、人際交涉及法術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相關報導
.「初生」之犢勇闖而立,台北藝博「30+1」首次迎接台北藝術週:專訪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
.台北藝博「30+1」啟動品牌再造(rebranding),台北藝術週等十大亮點齊發!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名單揭曉!結合台北藝術周,熱鬧整座台北城
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覽資訊
▐ 尊榮貴賓預展時間
2024年10月24日(四) 12:00-21:00
▐ 貴賓預展時間
2024年10月24日(四) 15:00-21:00
2024年10月25日(五) 11:00-14:00
▐ 公眾展覽日期
2024年10月25日(五) 14:00-19:00
2024年10月26日(六) 11:00-19:00
2024年10月27日(日) 11:00-19:00
2024年10月28日(ㄧ) 11:00-18:00
▐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五號)
Taipei Art Week 2024 台北藝術週 展覽資訊
▐ 展覽日期
10.19(六)-10.31(四)
REACTIONS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ART TAIPEI 2024 X Taipei Art Week 雙重奏! 展現台灣藝術產業多元發展,共創城市藝術盛宴
2024-10-29|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570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2024-10-2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12018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2024-10-25|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55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迎接2025,聚焦「語言」探索文化,首推「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及「焱山之城」
2025-01-02|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504
2024年『世安美學獎』評審結果揭曉!
2024-12-31|撰文者:世安文教基金會2430
淬煉形體與時序:王尋在數位動畫縫隙中所孕育的雕塑哲思
2024-12-31|撰文者:張家馨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