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撰文者:圖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莊志維 (b. 1986)
感染
《感染系列》創作的動機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許多健康問題,疾病在家人、朋友身上相繼發生,那些不正常的細胞和外來的病菌在體內大量的增生和流竄,吸吮著身體上的每一寸營養,隨著時間增加,也漸漸的佈滿,面對這般無法控制的勢力形成,也只能任由牠們佔領。這些微生物迅速的擴張,大量的攻城略地,從一變成二,再分裂成四、十六……,以等比級數的方式複製繁衍;對於生物來說,這或許是延續生存的一種原始方式,但對於被寄生感染的生命體來說,卻也是逐漸走向死亡。
人類面對疾病如地球之於人類、環境之於科技,或是如兩異大小、強勢弱勢文化,彼此互相侵略以強迫獲取的方式,只是為了延續發展。在生態學中,一個區域內原先存留著既有的原生物種,這些物種通常對於外來種入侵所帶來的威脅無抵抗力,就像近期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從西非而來的動物帶著病菌侵入人類世界,病菌從動物身上傳給了人,人經由接觸傳給了更多的人,感染行為也就此展開,病菌得以繁衍。
此次提出系列作品中的幾件作品作為展出,以三種不同觀點呈現感染的『入侵』。從微觀的《實驗室:空氣、水、土壤》開始,配有營養液的培養皿從環境中取得的採樣中得到看不見的菌種,以時間為元素,在展覽期間如畫筆般在器皿中形成不斷增生的圖。而以人為尺度的《浮島》則以如島嶼的番薯,呈現科技與自然兩者之間的關係,主要討論被寄生物體(宿主)對面寄生物侵入的無力感,試著以生物體(植物) 和非生物體(冷陰極燈管),表示雙方的關係。在《入侵:地圖》作品,在牆上佈滿植物體,遠看如菌絲在牆上增生,但同時又如地圖般暗暗隱喻版圖符號,相互以緩緩的感染方式侵入狀態。三者以不同的視點,卻又存在同一空間中暗暗呼應,又看似只是一場科學,從最單純的空氣、水、土壤而來。
在此系列作品裡,大量併製生物元素/人造材料呈現衝突感。在技術上,以冰冷的科技媒材-冷陰極燈管(CCFL)刺穿植物體莖葉,經由植物體內富含水分的纖維傳導電力,讓這些侵入的物件發光。在裝置底下藏放有高壓電放大晶片電路,輸出微小電流經由植物繁密的細根傳導至末梢莖、葉的每一處,讓電子撞擊燈管延續光量,使光呈現的狀態和生命體的狀態共同消長,但當隨著宿主凋零死亡,水分喪失殆盡,不斷吸吮生命的另一方(光) 也跟著消失,感染行為隨之結束。
REFERENCE
REACTIONS
1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先聲奪人「潮」!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中的人流、金流與潮流(1/16更新展位銷售成績)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請給我『有風格』的畫廊好不好?」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八
2021年ONE ART Taipei開幕!「消費性時代:ON FIRE」啟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