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2|撰文者:李佳蓓
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年2月12日誕生於德國萊比錫,被視為新客觀主義(Neue Sachlickkeit)的代表人物之一。年齡不到30歲,已在藝術圈中站穩腳步,因為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深受歡迎,1920年代便廣泛地在歐、美各地舉行展覽。
1934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納粹黨的獨裁領袖,認為只有宣傳政黨意識形態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他相當厭惡現代派藝術家,甚至稱他們為「一群瘋子」,作品全是「胡亂塗鴉」,把印象派以來的各種藝術流派,都視為「頹廢藝術」。
1937年於德國慕尼黑舉行的「頹廢藝術展」,貝克曼也名列其中。納粹從博物館與猶太裔藏家手中,蒐集了508件貝克曼的作品展出,將他作品視為下流、骯髒,藉由煽動民眾情緒,極力抨擊現代藝術。開展八天前,貝克曼便離亡到荷蘭阿姆斯特丹,1947年前往美國,於1950年因心臟病發,猝死在前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路途上,此生從未再回德國。
貝克曼早期的作品風格清新,有些許馬內的氣息,帶有印象派的影子。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自願前往戰線擔任醫護兵,親眼目睹了戰爭的血腥殘忍,經歷如此大的衝擊,貝克曼的精神狀態也隨之崩潰,接受了一年的治療後,才逐漸好轉。從此,貝克曼的藝術風格產生巨大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貝克曼的作品數量明顯減少,媒材也改以版畫為主,透過雕刻版畫,筆觸能夠完整轉化畫家的激動情緒,進而成為作品的力道。貝克曼的作品,融合現實與主觀的想像,流露出徬徨、不安的人物表情,使用銳利的角度、粗暴的黑色輪廓線,而空間的配置是幽閉的,讓人充滿壓力,觀看時能感受到畫面的恐怖與折磨。
馬克斯.貝克曼一生創作的自畫像數目,僅次於畢卡索與林布蘭,他曾說:「總是得與自己打交道,這是多麼悲傷與難受阿!有時候真高興能夠擺脫自己。」
貝克曼企圖以獨樹一幟的藝術手法,回應社會的扭曲現象,他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圖像元素,藉由獨特、神秘的表徵,表達對於周遭環境的感受及內在體悟。他也畫了許多宗教、神話、哲學相關的主題,並利用象徵的形式,除了視覺感官外,作品充滿了言外之意。從他的風格轉變關鍵,皆與人生經歷有關可知,貝克曼的作品其實就是他內心的投射。
Max Beckmann, 1884.02.12(b)-1950.12.27(d)
REFERENCE
【圖片來源】Wikipedia(Max Beckmann)
【圖片來源】Wikipedia(The Night)
【圖片來源】Wikipedia(Carnival)
【圖片來源】Wikipedia( auutoritratto frontale con frontone di casa nello sfondo)
【圖片來源】flickr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0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33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