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西洋藝術史

至上主義Suprematism

  • 【關鍵字】
    至上主義、抽象、馬列維奇

    【代表藝術家】
    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黑色方塊》
    愛卡斯特(Aleksandra Ekster,1882~1949):《Construction》
    里尤波夫·波波瓦(Lyubov Popova,1889~1924):《Air+Man+Space》
    埃爾·利西茨基(El Lissitzky):《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

    【起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俄國發生兩次革命,沙皇退位,共產黨掌權。革命成功代表建立理想社會的可能,這帶給俄國前衛主義者莫大的鼓舞。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於此時提出了顛覆傳統的宣言─「至上主義」(Suprematism),至今仍被視為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革新之一。

    一般來說,至上主義的確認從1915年馬列維奇舉辦的「0.10:現代主義最終畫展」開始。畫展上除了正式發表一系列至上主義作品外,最重要的事是,馬列維奇將至上主義的代表作《黑色方塊》,擺置在東正教教堂內擺放聖像畫的位置,使《黑色方塊》成為至上主義的象徵,也說明馬列維奇認為至上主義「至高無上」的重要性。

    【風格】
    至上主義即「感情至上」,主要訴求是把藝術從再現(representation)的框架中解放出來。馬列維奇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藝術流於追求形象、表現和視覺性層面,忽略了純粹情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一種繪畫的新實踐主義」,透過純抽象幾何繪畫運動,進一步將繪畫思維推展到新的層次。

    簡單的幾何圖形,加上飽和、純粹的色彩,組構出至上主義作品大致的樣貌。至上主義的幾何元素組合,皆是由方塊所衍生展開的,對馬列維奇來說,四邊形是所有可能性的雛型,是一切的根基,更是繪畫的絕對本質,而除了方形,至上主義也大量使用俄羅斯傳統宗教符號圓形、三角形和十字交叉等。

    至上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始於虛無,全然抽象,超越色彩、物體、空間,旨在表達純粹情感的世界。馬列維奇1918年的創作─《白色的白色》(White on White),徹底捨棄色彩,模糊了空間、物體等觀念,白底上的白方塊微弱到難以分辨的程度,是至上主義的最高表達。

    【後續】
    1928年史達林上任後發動尖銳的「文化革命」, 提倡「社會主義式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要求藝術家如實、具體地描繪社會主義帶給人民的美好理想生活場景。史達林以控制文藝政策,剷除抽象表達的俄國前衛藝術(如至上主義),來宣揚共產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為求自保,馬列維奇等至上主義畫家只能回歸具象創作,暫停追求抽象至上境界。儘管如此,以馬列維奇為首的至上主義前衛改革,仍對歐洲藝術造成深遠的影響,預示了達達主義、極簡主義等多種藝術運動時代的來臨。

    【延伸閱讀】
    網路:
    《應用繪畫─俄國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的圖像延異》
    http://cart.ntua.edu.tw/upload/paj/paj2011/201109.pdf
    《從零到無止境 ─ 馬勒維奇與絕對主義》
    http://blog.udn.com/lu921/1245541
    《馬列維奇小故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489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