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西洋藝術史

義大利藝術(17th-18th)

  • 【關鍵字】
    義大利藝術、巴洛克藝術、卡拉西、卡拉瓦喬

    【代表藝術家】
    安‧卡拉西(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梳妝的維納斯》、《聖母哀悼基督之死》
    雷涅(Guido Reni,1575~1642):《黎明女神奧羅拉》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3~1610):《聖馬太的召喚》、《聖多馬的懷疑》
    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聖德蕾莎祭壇》

    【起源】
    16世紀中葉以來,義大利藝術中的矯飾主義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的過渡。15世紀末期後,歐洲各國不斷拓展科學新知,產生許多發明的新科技。因地理上新航線大發現,造成大量的通商和殖民的興盛,生活物質越來越富有,也開始有自由思想的觀念。而在義大利南歐等舊教盛行的國家,以宮廷和教會為中心,主要表揚彰顯舊教榮耀、華麗的藝術、誇耀王權聲威,在反宗教改革情形下,巴洛克藝術興起。

    【風格】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主要承襲自文藝復興的矯飾主義,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無論在精神上和手法上與古典藝術都大相逕庭。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出於葡萄牙語“barroco”一詞,意為不合常規,指一種形狀不圓有瑕疵的珍珠,則後為批評家用來反對十七世紀潮流的,這種帶貶義的稱呼,用以區別十七世紀不同於盛期文藝復興的藝術風格。

    巴洛克風格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在建築上,裝飾華麗,古典的樣式和曲面、曲線倂用,注重建築物四周景觀,有廣場、庭園、噴泉、雕像等,追求結構複雜多變的建築,配以大量雕塑和裝飾的效果。繪畫和雕塑上,對光線與色彩的強調,廣泛使用對角線、弧線、曲線等富有運動與戲劇性的構圖結構。

    【後續】
    當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風格盛行,卡拉西及追隨者力圖使文藝復興的古典美原則發揚光大,他們結合文藝復興大師的藝術,再加上通過寫生而達到一種自然的風格。另一方面,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義大利,出現了另一位與卡拉西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家卡拉瓦喬,他重視描寫眼見的真實,忠誠的描寫生活中平凡的或下層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形象。在雕塑方面,巴洛克大師貝爾尼尼風格具有動感及戲劇性,他的作品將建築、繪畫、雕塑融為一體,為藝術創作開創新意。然而,18世紀獨佔地位的義大利藝術已遠不及法國,從此法國成為藝術發展的先鋒。

    【延伸閱讀】

    書:
    沈瑩(譯) (2007)。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上海:人民出版社。(海因里希‧沃爾夫林)
    張心龍(1997)。巴洛克之旅。台北: 雄獅美術。
    陳英德、張彌彌(2005)。世界名畫家全集─卡拉瓦喬。台北:藝術家。
    董強、曹勝操(譯)(2003)。古典主義與巴洛克藝術。台北: 閣林。(皮耶.卡巴納)

    網路:
    《每日頭條》如何區分「巴洛克」與「洛可可」?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8eo6g8e.html
    《維基百科:西西里巴洛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8%A5%BF%E9%87%8C%E5%B7%B4%E6%B4%9B%E5%85%8B
    《視覺素養學習網:貝尼尼》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bernini/bernini.htm
    《維基百科:卡拉瓦喬》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6%8B%89%E7%93%A6%E4%B9%94

    【圖說】
    《聖彼得受難》/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Image b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8B%89%E7%93%A6%E4%B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