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th的法國藝術
-
【關鍵字】
法國藝術、古典主義、洛可可藝術
【代表藝術家】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阿爾卡迪亞的牧人》
克勞德‧羅倫(Claude Lorrain,1600~1682):《示巴女王乘船》《聖莎溫號開航》《祭祀阿波羅》
華鐸(Antoine watteau,1684~1721):《出發去西苔島》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蓬巴杜夫人像》《浴後的黛安娜》《維納斯會見沃爾坎》
弗拉哥納爾(J H Fnagonard,1732~1806):《鞦韆》
夏爾丹(J-B Simeon Chardin,1699~1779) :《餐前的祈禱》《銅水箱》《集市歸來》
格瑞茲(J B Greuze,1725~1805):《打破的水壺》《農村新娘》《女孩與死鳥》《少女的臉》
法爾孔奈(E-M Falconet,1716~1791):《浴女》《小愛神》《彼得一世騎馬像》
【起源】
17世紀的法國,經過路易十三與路易十四王中央集權統治下,使法國成為歐洲典型君主專制國家,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一統於王權之下。在當時君王建立了一套古典主義文藝方針,左右當時法國藝文界的發展,同時法國也已經逐步取代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的藝術中心地位。
「古典主義」(Classicism)有別於「古典藝術」。古典藝術是指承繼古希臘、羅馬藝術和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理性、優美的藝術樣式跟典範。法國文學藝術流行古典主義,也就古典主義則產生於17世紀法國的一種文學藝術思潮。在文學與戲劇上,崇尚唯理主義,倡導共性與嚴格的規範。在藝術上,一些藝術家以希臘羅馬為楷模,以模仿寫實為手法,強調客觀與理性,排斥主觀與情感的藝術創作手法。但17世紀也有另外一些藝術家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創造出自己的個人風格。
【風格】
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代表有尼古拉‧普桑和克勞德‧羅倫。普桑作品風格受文藝復興時期和古代的藝術影響,十份注重理性,強調構圖的平衡與穩定性,也強調畫中的秩序感與條理性。羅倫沉醉於描繪海景和義大利風景,喜歡描繪羅馬那些有古代遺跡的景色,形成一種抒情的氛圍。
18世紀時,在路易十五統治下的18世紀法國藝術,一種享樂主義的藝術取代莊嚴宏偉的古典主義風格,人們稱之為「路易十五風格藝術」,這是種對路易十四古典主義的反動,也就是所謂洛可可藝術(Rococo)。洛可可原意為貝殼或岩狀的裝飾風格,後來泛指18世紀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的藝術風格。這是一種高度技巧性的裝飾藝術,喜愛使用螺旋和S型的曲線表現華麗、精美、纖巧,追求視覺快感及舒適實用,傾向貶低精神性思維。
18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繪畫,被稱為洛可可式的豔情藝術,以表現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和優雅女性為主要內容,美化女性成為當時獨領風騷的時尚。儘快缺乏精神性內涵,但這種輕快優雅的題材完全擺脫宗教的束縛,更加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洛可可的主要代表畫家有華鐸、布雪及弗拉哥納爾。華鐸美妙的畫面中,常常出現難以言喻的憂傷感;布雪的畫作在用色與用筆下,反映當時路易十五時期宮廷的審美觀;弗拉哥納爾著重色彩運用,常以田園生活、肖像畫為題材。
【後續】
18世紀的法國藝壇,也有不少藝術家受到啟蒙運動思維的影響。資產階級思想家狄德羅、盧梭、伏爾泰等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倡導理性、個性,以科學及文化衡量一切,也因此與對當時的洛可可的矯揉造作形成強烈的反動。於是在法國掀起像荷蘭大師的風俗畫、靜物畫看齊的趨勢,其中表現傑出的畫家有夏爾丹、格瑞茲等人。此時期也為18世紀法國大革命埋下伏筆。
【延伸閱讀】
書:
高階秀爾(1998)。法國繪畫史。台北:藝術家。
董強、曹勝操(譯)(2003)。古典主義與巴洛克藝術。台北:閣林。(皮耶.卡巴納)
潘衣番(2009)。洛可可繪畫大師:福拉歌那。台北:藝術家。
網路:
尼古拉斯•普桑http://www.my51a.com/study/view_10_543.html
HUNG的藝術欣賞http://pitayastudio.myweb.hinet.net/art8_3.htm
維基百科 洛可可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5%8F%AF%E5%8F%AF%E8%89%BA%E6%9C%AF
【圖說】
《鞦韆》,Jean-Honore Fragonard, Image from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fragonard/fragonard-04.htm
《鰩魚》, 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 Image from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hardin/chardin-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