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比派/先知派(1890~1900)Nabis
-
【關鍵字】
綜合主義、德尼、套色方式
【代表藝術家】
保羅‧塞柳司爾(Paul Sérusier,1863~1927):《持傘的賽柳司夫人》《愛之林風景》
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 1943):《賽尚頌》
波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化妝》
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1868~1940):《鏡前》
【起源】
先知派或稱納比派(Nabis),此一名詞出自希伯來語,是先知的意思,此名稱的用意在表明其信念、創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聯繫。1886年,高更與賽柳司爾(Paul Serusier)在法國北部的龐達凡(Pont-Avén)結識,在高更的建議下,賽柳司爾於1888年9月畫下了 《愛的森林》,作品的顏色用色為大膽的純色,這成為納比派的先端。約在1890年,一群年輕的法國藝術家便在巴黎朱利安學院組成納比派這個團體,如此命名是由於其激情狀態促使他們必須回歸到自然的本質。
【風格】
納比派藝術家受到高更藝術的影響,藝術家放棄支撐著繪畫的傳統觀念,以自由的表現方式發揮在地毯編織、扇子、馬賽克磚、家具、陶瓷器、海報、插圖、書本,劇場的裝飾和木偶戲的設計上。 納比派根本的主張在於反映當下生活的內在、精神和夢想。他們拒斥現實主義而欲重回「原始感覺的滋味」。 畫家們以富裝飾性的阿拉伯曲線表現,層層相疊直至變形為止,並且從線條中得到一種情感的力量。畫面大量的幾何圖形和中間色調的運用,突顯出以一種明暗變化的裝飾性繪畫所欲展示的企圖。
納比派反抗印象派的分析方法,認為印象派所表現的僅是視覺的寫實,繪畫應該在畫面上直接投入人的感情,他們注重內容的表現,線條和色彩等要素的說明都可省略,在整體上也講求象徵的、綜合的統一。在繪畫的手法上,則是採取色面的平塗,自然的外形也予以單純化,很顯著地具有裝飾效果。為了畫面上的均衡及構成,外形的單純化與裝飾的色面相配合,可以不用顧及質量感。為了裝飾上的需要,可以不拘於物體的原來形色。
對色面的區分手法被稱為「合適的因素(Cloisonnism)」,這種塗色方式,受到東方套色版畫、中世紀玻璃畫及義大利14世紀美術所影響。納比派的成員德尼(Maurice Denis)在雜誌中曾提到「一幅圖畫,未成為一匹戰馬、一個裸女、或是某一件事情之前,根本是一片平面,披上帶有紀律性配合的色彩」,他認為繪畫應該就是要表現出繪畫本身的特質,像是音樂或詩一樣能展現出自我。德尼的這段話揭示出納比派的藝術特徵,納比派已從印象主義轉化為綜合主義或是象徵主義,在作品的形式上則轉化為著重裝飾的形式與單純的變形。
【後續】
這個團體大約維持了十年,藝術家們彼此的差異性頗大, 納比派的活動時期大約是十年左右,期中共舉辦過十七次的展覽;但在1899年最後的一次展覽後,成員的理念出現分歧,因此而解散,分裂成為分離派、綜合派或新傳統派。
【延伸閱讀】
書:
何政廣(200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劉振源。世紀末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網路:
那比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A3%E6%AF%94%E6%B4%BE
Les Nabis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Nabis
18 那比派 或稱 先知派(Nabis)
http://blog.udn.com/lu921/1225007
圖說:
《愛之林風景》, Paul Sérusier, Image fromhttp://www.tuttartpitturasculturapoesiamusica.com/2014/10/Paul-Serusi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