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西洋藝術史

二十世紀初的現代雕塑藝術

  • 【關鍵字】
    體量感、立體派、布朗庫西

    【代表藝術家】
    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吻》
    傑奎斯.李普希(Jacques Lipchitz,1891-1973):《The Guitar Player》
    亨利.勞倫斯(Henri Laurens,1885-1954): 《Le Petit boxeur》
    杜象.維龍(Raymond Duchamp.Villon,1876-1918):《The Large Horse》

    【起源】
    歐洲近代雕塑慢慢地擺脫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對雕塑的寫實再現,它曾經產生了一批傑出的雕塑家和優秀作品。野獸派與立體主義對繪畫上的革命對雕塑也有一定的影響,歐洲現代藝術從立體主義開始發身本質的變化,畢卡索和喬治‧布拉克對物件的解構與重組影響了雕塑家對空間的啟發,試著將立體派對空間的理論挪用到雕塑中,並在立體派的實踐中領略到現象中不能只追求物的表象,而是要表現藝術家內在的情感,於是藝術家使用更自由的型式來表達自我。

    【風格】
    立體主義對雕塑的影響甚鉅,從此後雕塑不再侷限於對象,物的美感與對稱平衡的規則、描述文學性的故事題材轉向注重體量感、空間感、形式感等自身的美感因素。
    羅丹的雕刻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轉捩點,雖然羅丹的作品並為擺脫「再現藝術」的特徵,但同十九世紀末葉的印象派畫家一樣,提出許多藝術表現的問題,羅丹對雕塑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之後的雕塑家分為兩路,一路為延續羅丹的傳統,主要為以體量感為主。另外一個路數則跳脫羅丹的框架,放棄傳統的表現手法,而是把雕塑定義為三度空間的藝術品,走向「純粹的型式」的道路。
    布朗庫西是二十世紀具有探索精神的雕塑家,布朗庫西曾擔任羅丹的助手,但他覺得和羅丹的藝術志向不合,因而求去。之後布朗庫西進入巴黎的前衛藝術圈,和立體派有接觸,又受到畢卡索的影響,體會到原始藝術的樸質之美。
    布朗庫西的雕塑作品不像立體派破壞原有的視覺形象再重組,而是盡力保存雕塑原有的原型。亨利‧摩爾說過:「自哥德式以來,歐洲的雕塑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表面凡所累積的東西蓋住了形體。直到布朗庫西的出現,才徹底清除掉多餘的部分。使我們重新有了形體的意識。」布朗庫西保留雕刻材料原本的特質,他的作品語言簡化概括但卻又流露出內在的情感。他作品最大特點是形體的高度的單純化,即形體的塑造只要能表現出物件最基本的特徵即可,不必再考慮其他的細節。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雕塑藝術的傳統觀念,所以,西方美術家稱布朗庫 西為「西方現代雕塑之父」。

    【延伸閱讀】

    書:
    何政廣(200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修‧歐納、約翰‧弗萊明合著(2001)。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文化。

    網路:
    羅丹美術館
    http://www.musee-rodin.fr/
    大都會博物館
    http://www.metmuseum.org/
    現代藝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B0%E4%BB%A3%E8%89%BA%E6%9C%AF

    【圖源】
    http://blog.ailleurs-art.com/2008/06/%E5%89%B5%E9%80%A0%E4%B8%80%E5%88%87%EF%BC%8C%E7%90%86%E8%A7%A3%E4%B8%80%E5%88%87%EF%BC%8C%E8%A7%A3%E9%87%8B%E4%B8%80%E5%88%87-%E8%AB%87%E8%AB%87constantin-branc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