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畫派(1910~1940)Ecole de Paris
-
【關鍵字】
猶太人、戰間期、夏卡爾
【代表藝術家】
阿米地奧‧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阿利斯肖像》
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1985):《拿著酒杯的雙人肖像》
蘇蒂恩(Chaim Souting,1894-1943):《穿紅衣的女子》
【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聚集一群來自國外的青年畫家,他們居住在艾菲爾鐵塔的光影之下,被稱之為「巴黎畫派」。這些畫家都出生在異國他鄉,但由於他們都屬於同一代的人(皆在1884年到1900年間出生),也都是猶太人,生活中的悲傷、憂鬱與憤慨使他們熟識團結。
【風格】
巴黎畫派之藝術家們,皆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域,作品風格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變化,彼此間也沒有共同的畫風或題材。但他們在藝術上刻意追求,從大師們和同時代畫家們的作品中廣泛學習,注意意境的創造,作品具有濃厚的抒情性,力圖把無根、思鄉、貧困和憂愁等內心感受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巴黎畫派的出現,說明巴黎作為十八、十九世紀歐洲藝術中心給予世界帶來的影響是深刻和巨大的。而巴黎畫派這個名詞,則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帝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領導現代美術運動的畫家之特稱。
以夏卡爾為例,他是巴黎畫派主要代表人物,富有想像、善於抒情。他常說自己的藝術是「心理的寫實」,把藝術當作表現內部世界的工具,如野獸派般運用原色,把強烈、濃郁和充滿光感的色彩引入立體主義的空間構成。1914年,夏卡爾於柏林舉辦個人展覽,其作品對於德國表現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夏卡爾的作品總有其濃烈色彩、倒錯空間、抒情詩意、奇異幻想等令人驚奇的特色。
【後續】
這些群聚巴黎的異國藝術家們,每個人的作品仍保有民族特色,富個性和情感而獨樹一格。但是到了二戰時期,排外情緒撗掃整個歐洲,這些畫家的創作也因此遭到了中斷。在這段艱難的時期,過去的開放與容忍態度不復出現,取而代之的則是充滿敵意的對立。一夜之間,這些外國藝術家開始遭到排擠,過去支持他們的人,開始反過來指控他們破壞法國的藝術傳統。這也導致二戰後有些歐洲藝術家逃至美國,繼續從事創作,並影響了美國畫壇。
【延伸閱讀】
書:
易英(2004)。西方20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政廣(200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網路:
《台文戰線─巴黎畫派》
https://twnelclub.ning.com/profiles/blogs/ecole-de-paris
《從二十五幅作品,看懂畫家夏卡爾的奇幻世界》
https://gushi.tw/如夢般的繪畫:從二十五幅作品,看懂畫家夏卡爾/
【圖源】
http://www.how01.com/post_aEx97evpdoA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