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西洋藝術史

新寫實主義(1960~)Nouveau Realism

  • 【關鍵字】
    普普藝術、1960s的法國、人工的自然

    【代表藝術家】
    伊夫‧克萊茵(Yves Klein,1928-1962)
    費爾儂戴‧阿爾曼(Fernandez Arman,1928-2005):《垃圾箱一號》
    耶拉瑟夫‧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1935-):《小推車裡的包裹》
    尚‧丁格麗(Jean Tinguely,1925-1991)

    【起源】
    與美國普普藝術幾乎同時,法國在1960年出現新寫實主義,展示了一種歐洲風格的普普藝術。而受主要受20世紀機械文明的環境與行為影響,如電視、電影及照相術等映像的刺激,題材大多以城市景色、日常生活為主,作品所呈現的一律是「人工的自然」。
    新寫實主義,是由法國的美術評論家雷斯塔尼 (Pierre Restany)、克萊因(Yves Klein)以及其他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他們於1960年12月在巴黎雷斯塔尼舉辦第一次展覽。

    【風格】
    新寫實主義,是由法國的美術評論家雷斯塔尼、克萊茵和克里斯托等其他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他們反對將藝術帶進極端主觀而生活環境毫不相關的境地裡(如各類抽象藝術),力倡藝術必須回歸到實在的世界,應該去表現現代文明中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行為。雷斯塔尼說:「新寫實主義是不用任何的爭論的意圖紀錄社會學的實在性,而不用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或社會寫實主義 (Social Realism) 似的腔調敘述,而是毫無個性的把主題呈現出來。」

    法國新寫實主義就其目標而言,和美國普普藝術派藝術很相似,當法國舉行新寫實主義展覽時,美國的普普藝術家都會參加。所以新達達、新寫實主義、普普藝術的界限其實是很模糊的。

    克萊茵是新寫實主意傑出的先驅,他的所作所為和在西方文化界所起的作用,遠遠超越了新寫實主義運動和普普派藝術的範圍。克萊茵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物,他的藝術在戰後追求藝術家的整個體驗(包括思想、行為和知覺),而非製作有形的藝術作品。1958年,克萊茵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去看一個什麼也沒有的虛無展覽會;在1960年,他創作了藍色的人體,那是在裸體模特兒的身上塗滿藍色的顏料,然後在畫布上打滾,留下的模特兒的身體的印痕。伊夫‧克萊茵熱衷於群青藍色,在他的單色繪畫(Monochrome)中,最後要照上有特色的群青,這是它的沒有東西的虛無繪畫概念。

    而另一位藝術家費爾儂戴‧阿爾曼則是伊夫‧克萊茵的朋友。最初他把朋友的信收集在一個盒子裡,把香菸盒收集在一個地方。他發現這種收集的現象會使原來的物體增添美感,從此熱衷於「集積」廢物或現成物品。阿爾曼的作品《垃圾箱一號》是他偶然把一個垃圾箱裡的內容物,統統堆積在一個玻璃罩之下而成,這一舉動最典型的重視了達達主義指生活為藝術的精神。

    克里斯托它的藝術標誌是「包裹」。就像阿爾曼見什麼砸什麼以看看內部一樣,克里斯托是見什麼包什麼看看「外部」。克里斯托以巨大的塑膠布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包裝進去,同時,被捆包的東西,因為蒙上了一層人工的面紗,它就具有新的藝術意義。

    【延伸閱讀】
    書:
    陳英德、張彌彌(2008)。新寫實主義藝術家:克萊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網路:
    新寫實主義
    http://vovo2000.com/talk/w-art/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