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二)
-
【關鍵字】
中原畫派、江南畫派、院體山水畫、米點山水、青綠山水、小景畫風、南宋四大家、夏半邊、馬一角
【代表性藝術家】
北宋:
李成(919~967):《晴巒蕭寺圖》《讀碑窠石圖》
范寬(約950~1027):《谿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
許道寧(生卒年不詳):《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
郭熙(1020~1109):《早春圖》《幽谷圖》《山莊高逸圖》《秋山行旅圖》
王詵(1036~約1093):《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
米芾(1051~1107):《春山瑞松圖》
王希孟(1096~1117):《千里江山圖》
趙伯駒(1127~1162):《江山秋色圖》
南宋:
南宋四大家
李唐(約1049~1130):《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
劉松年(生卒年不詳):《四景山水圖》
馬遠(約1190~1255):《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
夏圭(約1180~約1230):《溪山清遠圖》《長江萬里圖》《西湖柳艇圖》
【起源】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的分割局勢,同時沿襲唐、五代以來繪畫藝術的輝煌成就,在前朝的山水畫中吸取不同宗派的營養,以適應文人士大夫陶冶情操的生活需要。宋代山水畫繼承線與墨結合的破墨山水,藉由牧歌式寧靜的描繪,開啟了山水畫的繁榮發展。
【風格】
北宋初期:北宋初期山水畫以中原畫派與院體山水畫為主流,眾多名家儘管畫風各異,但皆重視表達其性情與人生理想,而不在於強調具體景物的真實及當下的片刻感受。透過客觀地整體描繪自然景物,全境式的構圖具有深厚的內容感,多為表現北方視野開闊的林木山川,及其繁雄壯偉之勢。採用的色彩以色墨結合的破墨水水為主。
北宋中期:受到文人士大夫筆墨遊戲的影響,「米點山水」充分發揮以水墨點染的融合效果,創造出空濛飄渺的韻致,在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筆墨自由的精神象徵。「青綠山水」也進入成熟的時期,作品以嚴謹細微的勾勒法及青綠作色,描繪氣魄宏大、具有宮廷氣息的青綠山水,並且融入了文人畫的書卷之氣。
北宋後期:在北宋初期形成的「全景式構圖」巨軸繪畫,在北宋後期轉趨式微,而逐漸為普遍流行於宮廷與畫院的小景畫風所取代,較於親近觀者。隨著裝裱形式的多元以及寫意畫風的追求風潮之下,對角線的構圖與柔和的筆觸表現出瀟灑且富足詩意的視覺效果。
南宋四家:南宋四大家在朝廷的支持之下,創立了不同於北宋院體山水畫的畫風,多表現了政經中心南遷之後的淡泊心境。南宋院體山水畫化繁為簡,多以對角線遠近對照構圖,偏離畫面中心為重心所在,刻意的空間經營多有暗示,並能同時並重於詩意的抒發與真實的描繪。「一變又一變」的南宋四大家,開拓了中國山水畫對於意境美的追求發展。
【後續】
中國的山水畫在兩宋時期已確立了對於山水畫的審美規範與藝術語言,無論是北宋的剛勁水墨、南宋的清麗風格,都在在表現出文人重視內省的心境,此一關鍵時期深深影響南宋後期、元、明山水畫的發展以及後世文人畫的思想美學,對於日本山水畫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書:
倪再沁(2004)。山水過渡-中國水墨畫的南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李明明(1979)。李成:北宋山水畫的宗師。台北:雄獅美術。
何恭上(1996)。兩宋名畫精華。台北:藝術圖書。
網路:
中華博物http://www.gg-art.com/draw/times/index_b.php?tid=60
五千年才有一個王希孟http://artouch.com/antique/story.aspx?aid=2009112317906
【圖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0%BF%E5%B1%B1%E8%A1%8C%E6%97%85%E5%9C%96#/media/File:Fan_Kuan_-_Travelers_Among_Mountains_and_Streams_-_Google_Art_Projec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