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四王
-
【關鍵字】
摹古、民族情感
【代表性藝術家】
弘仁(1610~1663):《黃海松石圖》《梅屋松泉圖》
髡殘(1612~1686):《仙源圖》《蒼翠凌天圖》
朱耷(1626~1705):《荷蘭水鳥圖》《晚安帖》
石濤(1642~1707):《聽泉圖》《黃山圖》
王時敏(1593~1680):《溪山樓觀圖》《雅宜山齋圖》
王鑒(1598~1677):《夏山圖》
王翬(1632~1720):《江山縱覽圖卷》《太白觀泉圖卷》
王原祁(1642~1715):《夏日山居圖》
【起源】
中國山水畫,自明代沈周、文徵明的崛起,莫是龍、董其昌提「尚南眨北論」以來,其勢力幾為吳門所獨占。明、清之季,王時敏、王鑒,上承董其昌,下開王原祁,清初山水,咸以王氏一門為盟主,環顧當時,尚未有能奪王氏之席而代之者,嚴重地造成畫壇之頹運;與之相對立的清初四僧,他們抱亡國之痛,多有強烈的個性與畫風,具革新精神。
【風格】
明末清初畫壇四位王姓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他們均擅長山水畫,在師承、崇尚、畫風等方面十分接近,加上受到皇帝的賞識,遂成為左右畫壇風氣的山水畫派,因被視為正統派。王時敏、王鑑是第一代,與明末畫家董其昌交善,畫上受其影響很深,入清隱居不仕。
第二代為王鑑的學生王翬及王時敏之孫-王原祁,藝術上直接繼承他的祖父。他們一致的藝術傾向是:致力摹古,崇拜元四家,注重筆墨,追求平淡清閑的情調﹐以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為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而四王各具面目,王時敏蒼老中見秀嫩,王鑒則沉雄古逸,王翬是秀潤沉著,而王原祁有韻味醇樸、筆墨古拙之趣。由於“四王”社會地位顯赫,交遊廣、門生多,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統法者讚賞,因此,影響所及,直至近現代。
另外一群聚集於江南地區的一批遺民畫家,呈現出與正統派相左的藝術追求。“四僧”則為其代表,是指石濤、朱耷、石谿、漸江4人。前兩人是明宗室後裔,後兩人是明代遺民,4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以繪畫避世山林,舒憤憂解,他們衝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造出奇肆豪放、不守繩墨、獨具風采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畫壇,也予後世以深遠的影響。
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鬱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像,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
石谿的山水從黃公望、王蒙變化而出,描繪重山複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筆禿毫層層皴染,厚重而不板滯,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與石濤並稱“二石”。漸江的山水取法倪瓚,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圖簡潔,丘壑奇倔,乾筆渴墨勁峭整飭,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致,真實地表現了名山之質。
【後續】
四王(正統派)繼承董其昌的衣缽,醉心於前人筆墨技巧與摹古,四僧(創新派)強調個性解放,借古開今,表達自己真實的生活情感。兩者不同的繪畫風格影響了整個清代畫壇,可以說,重規矩格法與重師自然、創新是清代畫壇貫穿始終的兩種思潮。
【延伸閱讀】
網路:
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
清代之山水畫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tp_cc/ink/ca83.htm
視覺素養學習網-第八講-清朝的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8/chap1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