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6-03-05|撰文者:邱家琳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新的雙眼。」─普魯斯特

到遠方旅行,常被時間與金錢限制,只遊覽重要的名勝景點就離開,但到異地駐村的藝術家,能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感受當地特有的文化與生活。今年2月,台北國際藝術村以「常日.行旅」為題,展示8位在台北駐村的藝術家作品,探索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凝視台北,展覽展至3月20日。

這8位藝術家來自歐美、亞洲等地,對台北的感受與了解程度都不一樣。有藝術家長期旅居世界各地,對台北的人事物充滿好奇,想更深入體驗台北的日常生活,也有藝術家原本就住在台北,試圖探索過去被忽略或不起眼的風景。

策展人林珮鈺表示,過去人們常把旅行當作逃離日常生活的方式,但她認為旅行的概念已經改變。現在人們到了異地,不去觀光,反而想體驗在地人的生活,試圖進入另一個日常生活。

對林珮鈺而言,旅行與日常生活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互相交融的過程。她說,即使有人待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如果他們選擇用不同角度去欣賞,不用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也能在身邊找到驚喜。

王佩瑄撿拾路邊物品 紀錄生活面貌

路邊的小石頭、木塊、糖果紙屑看似平凡,但對藝術家王佩瑄來說,這些小東西是最珍貴的收藏,代表她往返美國、香港、台灣三地的感受與回憶。她常撿拾這些無名的物件,並透過手機紀錄物品的座標、拍攝照片,甚至寫下當時的感受,為這些小事物製作檔案。

王佩瑄也喜歡用電腦軟體重新轉換物品的模樣。她將台灣中研院前的雨傘碎片、香港加油站前的五金零件,放大比例與解析度、任意變形,再用3D掃描機輸出色彩繽紛的環狀裝置《地點計劃:我們結婚》(No.67&75)。

「我像烏鴉一樣,喜歡撿拾小東西。」王佩瑄表示,每到一個新地方,她都會撿拾路邊的物品,同時紀錄當下的時間、地點與感受,這既像自傳又像地圖的軌跡,相當有趣。

看雨天的風景 池田剛介《水之邊界:振幅》

雨滴會隨著車子行駛的快慢,在玻璃窗前形成不同的軌跡,像一條條銀色的小蛇在移動,讓日常風景變得詩意朦朧。日本藝術家池田剛介以車窗的雨景為靈感,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玻璃窗前,用白色網紗與馬達設計動力裝置《水之邊界:振幅》,讓人們感受雨的浪漫情懷。

當網紗不斷移動、垂落到裝水的箱子,平靜的水面會泛起漣漪,好像雨滴正落在水漥上。而人們也能從台北國際藝術村的玻璃窗看見天氣變化,玻璃常因為溼氣重,凝結一些小水珠。

「這個空間不是封閉的展場,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池田剛介表示,他希望人們欣賞《水之邊界:振幅》時,能用新的觀點去看日常風景,發現不一樣的東西。他也覺得展場氛圍有日夜的差異,早上車水馬龍,晚上則沒什麼行人。

使用白色網紗則與藝術家的個人回憶有關。池田剛介曾用網子撈起死掉的金魚,當時他感受到一個微小的生命逝去,網子卻給人沉甸甸的感覺,而水面被網子擾動的瞬間也令他難忘,一直影響他到現在。

台北國際藝術村常日.行旅林珮鈺王佩瑄池田剛介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