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特展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

國父紀念館王大閎建館始末原件文獻市定古蹟紀念特展

2019-05-17|撰文者:歐洛

國父紀念館於今(17)日進行「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典禮暨記者會。國父紀念館為臺灣光復後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由國內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先生所設計,今年適逢該館47週年館慶及王大閎先生逝世1周年,加以108年5月3日被公告為市定古蹟之際,因而促使本次特展生成。
紀念特展開幕記者會現場,館方和與會嘉賓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紀念特展開幕記者會現場賓客雲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立國父紀念館梁永斐館長表示:「不深入研讀不知其偉大,研讀之後才知道它的偉大與自己的渺小。」這次的展覽本身即是「夢想」與「妥協」的綜合結果,國父紀念館團隊與王大閎之子王守正建築師的團隊經過長時間的籌劃與協商,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中盡力完成了令雙方都滿意的展場面貌。
展覽規劃上以國父紀念館的文獻為主軸,內容包含從開辦籌備委員會、競圖、興建、開幕到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與圖稿及相關文物排比對照,並結合數位化方式,梳理建館的歷史軌跡,突顯相關史料具有其特殊的價值性,期以藉此讓世人對當代華人建築留存深刻印象。
紀念特展的展場空間規劃別具巧思。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為喻為「建築詩人」的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父親是首任外交部長王寵惠,1930年,王大閎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主修機械,旋即專攻建築;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攻讀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與設計羅浮宮金字塔的建築師貝聿銘是同班同學。
王大閎為台灣第一代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洗禮之人,於1952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從此台灣成為王大閎最主要的創作基地。1953年於臺北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其後完成不少指標性建築物設計,最為人熟知的應屬1961年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71年的外交部與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將傳統人文思想融入建築設計中,其整體作品兼具文化性及藝術性,成為台灣現代建築領域中的標竿,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2013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視覺圖,王大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大閎之子王守正於開幕現場分享而立之年的趣聞,當年王大閎曾手持一卷軸向王守正問到:「你30歲時在做什麼?做過什麼大事?」語畢便把卷軸攤開,原來是國父孫文給王寵惠的委任狀,王大閎接著說:「你祖父在你這個年紀時已經當上外交總長了。」「你有一個了不起的祖父。」面對這段從前往事,王守正笑稱:「當時的我也調侃父親說:『你有一個了不起的爸爸!』但如果我父親今天還在,我還能和他對話,我會跟他說:『你跟你的父親一樣了不起!』。 」而這張充滿故事的委任狀也由王守正提供,於這次展覽中展出。
紀念特展的視覺用圖,王大閎和父親王寵惠。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入口視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寵惠海牙國際法庭議事槌。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致詞說道「建築可視為人類文明的表徵,從建築的發展歷程可看到人類文明的進展,當文化資產的脈絡足夠清楚,便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歷史軌跡。」蕭宗煌加以分析王大閎的國父紀念館設計策略,說明其採用北方宮殿和南方公廟的形式,把基地抬高,連外圍迴廊的設計都因應熱帶氣候,弧度和高度的視覺感也格外協調,「不同於中正紀念堂圍牆所營造的肅穆感,國父紀念館的迴廊幾乎是台北民眾最喜歡的休閒場所,年輕人跳熱舞、老人休憩,甚至是館方必要時辦一些開放性的藝文活動。一個好的建築不只是標記了一個偉大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讓人民之間更親近。」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文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民國102年「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成立,其重要推手亦是學會理事長-華昌宜分享自身與王大閎的結緣點滴。在他的號召之下,王大閎的徒子徒孫、建築界的前輩及學者一同投入學會的各項活動,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地對王大閎的作品進行長期研究。王大閎於1953年自行設計鑄造的「建國南路自宅」在數十年前已遭拆毀,而憑藉著學會的努力,這棟消失了40多年的紀念性建築於2017年易地重建於美術館南側的公園內,並在王大閎百歲生日當天,正式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管理,發展有別於實體空間的「建築劇場」,除了展現建築本有的時代風貌,更開啟公眾參與的可能性。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理事長華昌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北美館團隊於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策劃《王大閎建築劇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本展主視覺來自王大閎的手繪稿,國父紀念館屋頂轉角起翹龍頭的意象,微妙的弧度抬高象徵著台灣建築觀往現代化發展的新視野,如今搭配大會主題「夢想與妥協」,回應國父紀念館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參與、督促與期待中,發展成多功能性的綜合博物館,背負每年數百萬的訪客量,持續不斷地勇敢向前。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主視覺。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文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展場文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比例尺1/100。模型製作:林健成工作室。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登月紀念碑文獻」

為本展重點之一的王大閎「登月紀念碑」相關文獻,展示了王大閎於1965至1969年間完成的設計圖,當時適逢全世界登月熱潮,登月尚未成功時王大閎就設計了紀念塔,1969年登月成功時再做了微幅修改。計畫中的白色紀念碑塔高252.71呎,聳立直上,建築空間內部設計了一座平台,原欲將首次從月球帶回的灰土與地球的泥土混拌其中,並刻上登月者的名字。然而「登月紀念碑」如今尚未實體落成,是王大閎最大的遺願。營運「王大閎書軒 DH Café」」的文心藝術基金會,於2018年委託藝術家陶亞倫以「登月球紀念碑」計畫為藍本,製作一組VR裝置,透過虛擬實境重現王大閎的經典作品,一圓這位建築夢想家的未竟之作。而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今日亦現身會場。
王大閎「登月紀念碑」3D建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陶亞倫VR擬真實現王大閎登月紀念碑設計圖。圖/截圖自陶亞倫「登陸月球紀念碑」VR影片
王大閎在執行國父紀念館建案時,原始設計概念引起當時總統蔣介石的疑慮,時空環境下的種種因素,讓王大閎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面臨了現實與理想的拉鋸戰。或許在人生旅途中面對夢想的某些時刻,必須有所妥協才得以前進,但我們可以看到王大閎在精神層面沒有辦法得到完全滿足的情況之下,反而迸發出另一種豐富而多元的創作精神。至今仍有一群追隨者因為體會到王大閎對台灣建築的貢獻,孜孜不倦地推廣著他的建築思維,王大閎對台灣社會乃至整個華人建築史的影響力已然無庸置疑。

【展覽資訊】
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
展覽時間:108年5月16日至6月9日。
展覽地點:國父紀念館二樓 文華軒。
導覽解說:108年6月1日(星期六)、2日(星期日)、8日(星期六)、 9日(星期日)共四日的下午2至4時,共4場。

國父紀念館王大閎建館始末原件文獻市定古蹟紀念特展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國父紀念館五十週年館慶系列活動 珍貴動產半世紀首度亮相

2022-05-05|撰文者:國立國父紀念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1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 葉名樺

2021-05-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