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變文書I 陳界仁創作回顧展

變文書I陳界仁大未來林舍

2016-12-13|撰文者:陳乃慈

大未來林舍藝廊推出陳界仁回顧展「變文書I」,將過往作品化為檔案、構想圖、路線圖及影像輸出與裝置,如同一本載滿創作思路的立體書,觀眾穿梭其中,藉展覽理解創作的過程。展覽將延續至明年1月15日。
《變文書I》曾於2014年的上海雙年展、立方計劃空間展出,每次展出都有新的改動。陳界仁說明:「大家可能都把我當成錄像藝術家,不太了解我工作的方法。但是許多拍攝現場已經消失,即便看過錄像,仍不會理解作品背後的事件、創作緣由。」因此他將過往複雜的工作方法檔案化,整理成回顧展。

展場圖片。圖/ 大未來林舍提供
與失業者、外配等社會底層人物合作 拍攝成為藝術行動

陳界仁過去曾於1987年開始,停止創作8年、思考創作與人生方向, 由擺地攤的弟弟援助生活費。他長期有沉重的生活負擔,缺乏成為藝術家的條件。他也在生活中,認識了外籍配偶、臨時工與社會運動者等社會邊緣人物。
2002年時,他偶然獲得一筆補助經費,可以著手拍攝影像,和弟弟陳介一共同討論出合作方式:假如能夠持續拍攝影像,就從彼此的處境出發,與失業勞工、移工及外籍配偶、社會運動者…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合作關係,共同完成拍攝行動。
《變文書I-我的文化生產參照系譜》圖/ 大未來林舍提供
「變文書I」展場入口有一張說明自身創作系譜的說明表,進入內部,則能看到2002年《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至最新作品《殘響世界》(2014)的說明檔案,搭配輸出照片、路徑圖、構想圖及手冊等…,閱讀者將對作品概念產生初步認識。
除了檔案說明,現場放映挑戰戒嚴體制的行為錄像《機能喪失第三號》(1983)、由《軍法局》(2007-2008)節錄的片段「推移者」,以及《「自我盜版」—自由樂捐計畫》裝置。
《機能喪失第三號》。圖/ 大未來林舍提供
《「自我盜版」—自由樂捐計畫》裝置。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變文書源自唐代  將故事重新釋義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時,因教義深奧,藉由俗講僧以講唱的方式,轉化為一般人理解的話語傳教。將這些講唱的語言書寫下來,即為「變文」。陳界仁從過往的創作筆記中,抽出12個關鍵詞,從小人物、過去事件出發,衍生出新的意涵。
關鍵詞之一是「聯福製衣廠(勞工)自救會」1996年,聯福製衣廠無預警倒閉,資方拒絕處理勞工權益,突然失業的女工未收到退休金、資遣費及工資,為工廠付出二三十年歲月的她們,展開長達十二年的抗爭。由於激烈的抗爭,台灣政府請公股銀行代付部分款項給女工;幾年後,政府與銀行卻反過來要求女工們歸還這筆款項。
《加工廠》。圖/ 取自文化部
小人物挺身而出 失業女工癱瘓銀行運作

生活困頓的女工無力償還款項,她們集體到催款的銀行排隊,先花一百元台幣開戶頭,開完戶的女工再回到隊伍後端,準備提領十塊錢…三百多人就這樣每天到銀行報到,反覆存款、提款,癱瘓銀行作業,成功讓銀行放棄催款。
而後陳界仁與抗爭的女工相識,由她們擔任演員,回到廠內拍攝2003年的錄像《加工廠》。抗議多年的女工們,比起他人能說出更完整訴求,長年上街、發起臥軌行動,仍無法拿回應有的權益與關注。她們提出要求,希望在影片中保持沉默,最終完成無聲的作品。
展場照片。圖/大未來林舍提供
陳界仁表示,在每件作品中,和參演者的合作模式都不同,除了事件調查、於拍攝的場址及病院遊走,有時還會從聊天內容衍生畫面,成為創作靈感。而在聊天時不會使用錄音、錄影設備,如果影像的畫面或感覺沒有很滿,不會開始著手創作。
「你以為最前衛的事情,它通通都發生過。」陳界仁認為,許多藝術形式往往需經過西方世界認可,才會受台灣人肯定,殊不知普通人也能創造翻轉命運的文化行動。

 

變文書I陳界仁大未來林舍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