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撰文者:王玉善
時隔三年,劉時棟再次於大未來林舍畫廊進行個展,展出的主題為《迷林浮繪》。相較於過去,本次的內容融入了更多藝術家對於生活的體驗及觀察,引導觀者更貼近專屬於劉氏的美學觀。
並輔以情境式的展示手法,藉由聽覺、視覺的感官交替,讓我們一進入展場時,即可隨著藝術家漫遊於自然景觀中的記錄,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及創作者的領悟,一同踏入呈現於視覺眼簾的迷林之中。
展場主視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現場的情境式投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遊歷於各個自然景觀的幻燈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值得一提的是,展場主視覺當中即為一件作品的呈現,概念有別於一般的大型展版輸出圖。舉例而言,畫廊於展板當中額外裝置了藝術家的創作,並符合背景的調性,讓現場性更為豐富多元,也扣合著藝術家的拼貼創作概念。
展場主視覺上的裝置藝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劉時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碩士班,曾於歐美及亞洲各國駐村,如2011年獲選亞洲文化協會駐村交流計畫,駐村於日本東京;2010年獲得文建會推薦為美國第十八街藝術村藝術家等。作品被各大美術館、基金會典藏及私人收藏。
劉時棟個人照。圖/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立體走向平面,藝術更為生活化
藝術家自創作以來,便一直很有實驗性的精神,如1990年代左右,曾於關渡橋下放置象徵大地的女性形象之充氣娃娃「非常母」,抑或是以汽車結構改裝的裝置作品「帶祿獸」等。雖然過去的創作與現今的風格表現截然不同,不過同樣地都是再現出藝術家對於大自然、土地的熱愛,以及環境的洞察。另一方面,在過去的拆解、重組、拼接的行為裏,也積累了他現今創作風格的基礎,特別是在目前的平面作品當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許多圖像及符號被運用於繪畫之上。
劉時棟的創作「非常母」。圖/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那麼,風格的轉變的因素究竟為何呢?在過去的一篇專訪藝術家的新聞當中〈藝術藏在生活裡〉說明了劉時棟在孩子出生及生活體驗後,改變了他的創作之路,並由「立體走向平面」,開始使用更為貼近生活當中的雜誌、報紙、宣傳單等現成物進行拼貼,同時與繪畫相結合。
劉時棟現今的創作《玉蝶戀花》,綜合媒材,畫布,120x120cm,2018年。圖/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REFERENCE
REACTIONS
0
1
0
0
1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個展美術館金馬賓館5周年大展「感應未來」,重磅推出歐普藝術重要藝術家傑圖利奧.阿維亞尼(Getulio Alviani)多件經典之作
2023-12-07|撰文者: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