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彩藝術中心 王建文個展 藝術家創造的平行世界
2017-08-16|撰文者:王玉善
尊彩藝術中心現正展出「觀星者」王建文個展,展期自2017/08/05至2017/08/27,本次的展覽為藝術家全新系列的創作,作品蘊含對於文明、自然、人文社會等議題之大量關注,並藉由獨特的視覺圖像與形式,引領觀者以客觀的角度進入藝術家創造的故事結構當中。王建文為旅法的台灣藝術家,2012年取得法國國立巴黎第八大學新媒體藝術歐盟碩士學位,2006年至2011年曾多次被邀請參展法國首都藝術展。另一方面,作品也曾於台北、巴黎、倫敦、新加坡展出。
展覽開幕合照:左起,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藝評孫曉彤、藝術家王建文、詩人伊格言、尊彩藝術中心負責人余彥良。圖/ 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王建文。圖/ 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此次個展的起源來自於藝術家自身對於恐怖攻擊下的感知,在2015年11月的巴黎襲擊事件之時,其親近的友人於紛亂中受到了傷害,並促使王建文了解到社會與周遭環境的變動和自身之間的距離是相當地緊密。因此,在這樣的緣由之下,藝術家查閱了各種戰爭的史料,探索了人類、文明、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並以藝術作為讓大眾理解的橋樑,進而創造了一個故事-觀星者,用來預測人類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的事件。
左圖:展覽主視覺;右圖:藝術家王建文。圖/ 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一、故事架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衛星,其升空後沒有進入預定的軌道,反而進入一個平行時空,並且記錄了星球遭受環境破壞的各種景象與發展歷程,如海洋生物的滅絕、沙漠化、植物受到核污染的變異等。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之下,進而引發了全面性的戰爭,並造成了星球文明回歸到最初的狀態。後來,當衛星回到了故事中的現實,科學家們發現了這些影像可能是自身會發生的未來,但卻已經無法改變,或自身不願去改變。故將衛星設定一個新任務,尋找下一個可移民的星際。透過這樣的故事情節,讓我們更深刻的思索自身與環境間的關係,正如同藝術家所述:「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可能是故事中的一個時空?」
左、右圖:展場空間照。圖/ 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二、作品情節
在此次的展覽當中,每件作品皆與故事情節相互對應,並藉由藝術家自身特殊的藝術語彙,讓觀者從全景到細節的觀看經驗中,逐漸地去理解故事內容及意義。接著就讓我們依序故事情節的發展,探索每件作品的情境與深度吧!
展場空間照。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文明的上升》為故事的開始,主旨是在說明衛星尚未上升之前的景觀。藝術家透過嘉年華般的用色,展現繁華的氛圍,用意在於顯現出這是一個文明黃金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看似城市樣貌的構圖,實際上為火箭上升之後的剩餘裝置,日積月累而成的景觀。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文明的上升,油彩、畫布,2016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迷失的星空》為衛星記錄原本所處文明的夜景,目的是向觀者傳達在繁榮的夜景當中,已經看不到星空。正如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很多地方因為光害的原因,也很難再次觀賞到星河之景。
另一方面,藝術家透過作品中部份特殊的表現形式,引導觀者以衛星的視角,理性的了解這個被記錄的過程,同時穿插時間與空間的緯度在其中。以這件作品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圖像的左上角具一條曲度的白線,其代表的是衛星照相的動作,就如同我們使用相機的閃光燈進行拍攝的原理一樣,目的在於對影像的留存與記錄,不帶有個人色彩。此外,作品中的構圖是以切割畫面的形式表現,用意是加入時間、與空間的緯度。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迷失的星空,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遠行》描繪的是火箭上升後,離開星球前往星際之景。
左圖: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遠行,油彩、畫布,2017年;右圖:觀星者系列I-遠行(局部,火箭的軌跡)。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紅色的海洋》是衛星進入平行時空後開始記錄到的各種影像,如此件作品是以空照圖的方式呈現海洋受到破壞後的樣貌,並在畫面的右上方保留些微藍色的部分,用以象徵仍有一絲的希望。
左圖: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紅色的海洋,油彩、畫布,2016年;右圖:觀星者系列II-紅色的海洋(局部,一點的希望)。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人造冰山》呈現的是星球過熱,需要以人造的冰山進行降溫的景觀。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上方是以較為紅色系的色調與光線來表現炎熱之景,下半部以藍綠色的景物與造型來呈現低溫樣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擅於掌握光線、溫度、氣候、水等相關元素在畫作中的運用。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人造冰山,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人口銳減》表現的是在星球資源缺乏之後,引起的戰爭場面,上方以黑色的天空呈現,並覆蓋在城市的街景當中,同時透過大量紅色且類似血花的元素散落於畫面上,引發較為緊張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藝術家透過在畫作當中加入指紋圖像的細節,埋藏更多於對戰爭的寓意。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人口銳減,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第二次文藝復興》為人口銳減後的新生,它指的是人工智能的文藝復興,因此畫面中可見許多以綠色(數位化)為主體的電路板形象重疊在灰色(廢墟)之中。藝術家曾經受過建築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畫面中可以看到其精準的計算每個母題間色塊的交互關係,進而創造出具有理性且嚴謹的空間結構。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第二次文藝復興,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傑克與魔豆》為九件一組的藝術作品,描繪的是受到核汙染的植物,其在外型上受到了扭曲,並且在顏色上轉為鮮艷。另一方面,藝術家也透過複合媒材的運用,創造了《傑克與魔豆》的立體樣貌,該件作品的正面為變異的色澤,背面為正常的植物顏色,其以10片進行組合,外面兩側為壓克力,中間為木板。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打光之下,邊緣呈現了水滴般的折色。
圖左:展場實景;圖右: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傑克與魔豆,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左、右: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傑克與魔豆,複合媒材(油彩、壓克力彩、木板、壓克力片),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星者系列III-炙》指的是星球在全面戰爭之後,所有的文明皆回歸到了原本最初的狀態,呈現出構成星球的最基本元素,同時故事也逐漸地進入尾聲。從上述作品的敘事結構到形式表現來說,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家有著一個理性且嚴謹的創作過程,並藉由擅於掌握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語彙,將視覺張力帶給觀者,直接性地感受到衛星穿梭在時間與空間緯度中的變化。
王建文,觀星者系列III-炙,油彩、畫布,2017年。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此次的展覽中,藝術家在作品的形式當中加入攝影的概念進行創作,目的在於讓觀者以理性與客觀的角度去進行影像解讀,不過這並非表示作品沒有感性的層面,反之其蘊藏著一股深厚的藝術意境與詩意美學貫穿其中,就如同臺灣知名作家伊格言為本次展覽所提到的詩序內容中的一段:「世界啊,你像一個處心積慮的謊言。」
【王建文個展】觀星者
2017. 08. 05 – 08. 27
尊彩藝術中心
連結至展覽訊息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2024-11-18|撰文者:國家人權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8
最大型的林布蘭作品修復計畫:荷蘭國家博物館「夜巡行動」邁入新階段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232
常玉的寫意中國風 – 觀「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
2024-11-1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治桂181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37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11-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33
臺藝大雕塑系「第十五屆袖珍雕塑展」:獎項機制於學院中的必要性及其交流助益
2024-11-1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