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一個人的3D影城 張立人「敘事三則」窺探創作者的時光故事

伊通公園張立人敘事三則模型動畫

2017-09-13|撰文者:陳乃慈

在觀賞展覽時,大家經常讚嘆於藝術家的巧思,卻不一定能想像到,創作需要花費多久的時間,甚至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張立人於伊通公園展出個展「敘事三則」,講述著創作、生活和時間的關聯,而他特殊的模型城市動畫系列《戰鬥之城》也推出續集,將分集在展場內播出。
展覽現場照片。圖/伊通公園提供。
藝術家張立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於2017展覽「破碎的神聖」。
張立人自2010年開始發表《戰鬥之城》系列,他製作大型的模型城市,以動畫的方式創作錄像作品。有別於商業動畫分工的模式,他從場景、人物偶、配音到拍攝,獨自完成所有的環節,但該計畫也走走停停,他形容,「在創作的時候,自己一直有點想不太通,為什麼要花時間做這樣的作品…」。
由於模型社區不斷衍生、擴大,張立人從台北搬到台南學甲區,尋求更大的工作室空間。而某一天途經後壁的菁寮天主堂時,遇到教堂整修的情景。這座教堂建於1955-60年間,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設計,他詢問神父,既然教堂是普立茲獎得主的作品,為什麼不申請政府的補助呢?神父則回答,申請補助需要照政府規定的時間走,那是世俗的時間;而藉由募款一點一點地去整修,則是遵從「上帝的時間」。神父的回答似乎點醒了張立人的疑問,他也發現,人對時間的感覺,將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張立人說,「敘事」三則並不是在敘述一篇故事,而是時間軸的概念,分別是創作裡的時間、創作者實際面對的時間、和外在世界快速的時間。
張立人《戰鬥之城2》。圖/伊通公園提供。
張立人《戰鬥之城2》。圖/伊通公園提供。
張立人舉例,《戰鬥之城》系列彷彿是停在2010-2012年這段期間。作品描述一位名叫志強的台灣男孩,遭受喜歡的女孩拒絕,而後入伍從軍,卻因為某種不知名的理由,成為威脅世界和平的人物,甚至美國也派出兵力圍剿。因為該系列的創作走走停停,故事停在了吊人胃口的地方。
《戰鬥之城》和台灣的城市有些相似,打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平行世界。例如主角志強挪用了台灣男性常見的名字、一條高架橋寫著通往美國,似乎影射了台灣人的國際觀,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線索。在《戰鬥之城》第一集後半段,觀眾無法看到志強的身影,而是以民眾、傳媒和軍方的反應,提示後續的發展。張立人神祕地說,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將在之後的影片裡揭曉。
張立人《明日之里》。圖/伊通公園提供。
透過窺孔所看到的影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立人《明日之里》影像截圖。圖/伊通公園提供。

3D影像裝置《明日之里》則是創作者在台南居住時,真實面對的一段時間,敘述著他在當地的所見所感。
裝置如同一座年久失修的影城,觀眾把頭探入裝置的凹洞,將透過小孔看到影像。隨著時序變化,我們能夠觀看到藝術工作室窗外的景色、工作室一景,最後是以模型為背景,幾可亂真的街道景觀。藝術家的自白文字持續跳動,彷彿帶著我們,走過一段安靜的心境旅程。

伊通公園張立人敘事三則模型動畫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1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