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1765-1833)首次於1826年拍攝第一張照片起,寫實風格的繪畫便開始不斷地開始遭受無情地質疑其存在價值。
李石樵<北海風情(A) Landscape at the North Coas>1989|油畫。
撇開偏重寫意的中國繪畫,自文藝復興之後,歐美的西方藝術家與其上下游協作體系,不斷地透過技術、技巧與工具的精進,輔以科學為基礎的方法,貼近真實來記錄他們眼中所看見的世界。在尚未接觸到東方如中國的即走即視的動態視點、日本扁平的浮世繪等這些風格之前,西方繪畫中,透視、構圖與色彩,決定了馬薩奇歐(Masaccio,1401-1428)以來,約600年以上的西方藝術史主軸。
林建<寄暢園之三>2017|布面油畫。
相機出現後,印象派起的所有現代藝術流派百花齊放,主張與呈現的不外乎想要成就一種不同於寫實真實的特色美感和藝術主張。
不過,別忘了,縱使不少非常高端的抽象大師,確實帶領藝術世界到另一個不同的層次,但其他絕大部份的非寫實作品,在本質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懶惰的藉口所造成的自然結果。
劉得浪<南湖看中央尖>2017|油彩畫布。
所有頂尖的優秀繪畫藝術家,事實上多具備一定程度的寫實基本功,畢卡索便是一個重要且合適的例子。無論在他早期藍色時期、粉紅時期的寫實功力,都在同輩的頂尖藝術家中備受讚譽。有不少學者稱當代藝術中,99%都是垃圾,因為這當中確實有太多投機取巧的譁眾取寵之作。我們不希望繪畫的技術苦功,因為當代藝術的多樣性而受到忽視,因此就讓我們從寫實繪畫開始,重新感受一種誠意的手感吧!
林美蕙<幸福之路>2017|油彩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