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社團系的交流空間,游擊戰也能打得長久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陳嘉壬專訪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2018-02-26|撰文者:江佩諭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一景。圖/取自工作站臉書
受訪者 | 陳嘉壬
採訪、拍攝 | 江佩諭、郭昱慈
採訪日期 | 2017.11.7
採訪地點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若論及藝術家自營空間,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定是裡頭的元老級人物。
那天午後,我們和站長陳嘉壬(註1)相約在位於大稻埕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說那是他們2001年成立以來,搬遷的第五個據點。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後簡稱「打開」)(Open - Contemporary Art Center簡稱 OCAC),為藝術家自主營運的空間。從早期學院體制的叛走後,「打開」從台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所在的板橋(現在或許可以說浮洲),逐漸遷移至台北市區。期間於2012年時,更在因緣際會下,於曼谷的中國城裡承租了一棟三層樓的舊公寓,接續早些年在這空間活動的「About Photo」(1996──2006,它過去是曼谷第一個獨立的藝術空間),也因此打響了「打開」之於東南亞藝文交流的開拓形象。
邁入2018年,「打開」空間營運也將進入第17個年頭,成員間仍不斷嘗試著藝術與公眾之間不同、多樣的交涉模式。這樣的交涉模式更本質的來說,源頭可溯及「打開」初創時,傳承而下的友誼式匯聚。這樣的模式仍持續串聯著成員,並延續拓展團體所踏足的地域(目前以東南亞為主,也擴及零星歐洲與東亞國家等)。「打開」,以團體、人際,去串聯而成的藝術工作站,以一個非機構化的營運模式運作著,比起組織,更傾向以「團體」一詞去定位自己。
初次造訪時打開時,我們確認了兩次門外OCAC的英文後才悄悄地推門而入。「打開」就像間隱藏版的巷弄咖啡店,沒有招牌、沒有醒目的門面,一不注意就會從你眼縫中溜去。推開門後,迎來的是股濃濃的大人味的社團感。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一景。圖/取自工作站官網
社團系的交流模式
「我覺得它(打開)有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強調彼此合作間的交流互動性。」--陳嘉壬

採訪當天,駐村在「打開」的馬來西亞藝術家Jeffrey正以自製阿富汗相機為藝術家黃萱拍攝肖像。Jeffrey透過台灣友人協助,在當日下午更要前往山區進行原住民的肖像拍攝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嘉壬:「打開」的交流模式主要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類。國外藝術家來台會由「打開」安排駐村創作或研究。另一則是「打開」的成員到國外去做交流。雖然我們(打開)是由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但我們每次展覽的策畫、或是到國外去參訪、到國外去互動的活動,都會再邀請其他的台灣藝術家一同前往,或是來打開一起參與。所以在某種情況上,我們較不是單純以自己(打開)進行縱向連結,同時也很重視藝術家間的互動。
如:2013年的台泰交流展「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當時陸續有許多泰國的藝術家來台創作,我們會根據藝術家的創作屬性與要求,挑選合適的藝術家、人士,進行交流以產生不同的連結。或是在外國藝術家駐村期間,陪同他們去田調、訪談或協助他們進行創作等。也由於團體成員自身的創作背景,讓彼此能夠更輕易的溝通與理解,並且也能有所成長,這些是一般制式機構或某些非藝術家所組成的空間較無法供給的部分。
註釋
1.自2018年起,陳嘉壬已卸下站長職務,新任站長由成員羅仕東接替。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