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TCAC--台灣當代藝術的標誌性據點

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非營利空間

2018-03-21|撰文者:江佩諭

TCAC一景。圖/取自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官網
受訪者 | 呂岱如
採訪、照片拍攝 | 江佩諭、陳乃慈
採訪日期 | 2017.11.16
採訪地點 |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若說伊通公園,承接了90年代,台北或台灣藝術家之於國際當代藝術圈脈動的連結;那自2010年成立的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後簡稱TCAC),在台灣當代藝術生態中所扮演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功能跟角色呢?透過訪談,我們將從TCAC的自我角色定位、營運模式、國際跨度、與政府的關係去看,一個強調公共性、獨立性及實驗性價值的獨立藝術空間,是如何在藝術環境、文化基礎建設尚未成熟的台灣,頻繁地向國際當代藝術圈靠攏、互動,並堅持他們理想中的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台北,是否需要一個當代藝術中心?」
關於TCAC的成立,實是源自於一個藝術家的提問。
 「『一個當代藝術中心』意味著什麼?是藝術思潮交流、匯集、藝術創造的地點,一個當下的過程與場所?一個獨立於官方控制,由藝術家、策展人、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所經營的機構?一個收集、研究、公開共享、推廣當代藝術作品的資料庫?一個台灣與世界當代藝術社群或其他領域交流的樞紐?」(摘自《一個當代藝術中心,台北》部落格)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發起成員。圖/取自TCAC官網
這個提問源自於藝術家楊俊,在2008年台北雙年展的一件作品「一個當代藝術中心,台北(提案)」。當時代下,藝術在社會上的被動性及與夾帶觀光、經濟勢力的弱勢,藝術家楊俊向當時台灣藝術圈做出了這樣的一個提問──台北,是否需要一個當代藝術中心?在這波楊俊所掀起的討論後,藝術圈的一群人決定成立一個當代藝術中心,也就是後來的TCAC。一個有別於所有公立美術機構、私立商業畫廊運作模式的協會組織型態的藝術機構。
關於TCAC協會的組織型態
協會的性質,對內不但讓TCAC有自我更新復原的周期,對外也帶動國際聲譽上更大的邊際效益。TCAC機構內部,每兩年選舉改組新的理事會,藉由機構人員職位的替換,使責任轉移、再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轉型、面對下一代。而對外,擔任2015-2017年總監的呂岱如提到,關於TCAC這幾年在國際上的聲譽,她覺得這跟機構的組成也有很大的關係。TCAC理事們(不管是策展人或是藝術家)在國際上的活躍,所能去滾動的各種邊際效益,其實是滿龐大的。
但相對的,協會組織也使TCAC面臨到大部分藝術機構不會面臨到的困難。例如當TCAC在品牌化發展上,就會面臨到與機構公共性角色的拉扯問題。呂岱如說道,當你愈積極想要去確立一個清楚的機構身分、在國際品牌上去標榜你的位置,你可能要有非常明確、精準的生產及更嚴謹(言論)的位置。但TCAC,必須同時承接公共性的角色,其性質無法像例如單一策展人經營的立方空間一樣,從一開始到最後,路線都可以單一而清楚。呂岱如說,TCAC負擔不了那個清楚。
「我們強調公共性、獨立性的價值,然後維持一個開放的品牌空間。」
雖然TCAC無法像單一策展人空間一般被明確的定位,但在歷年發展的精神上仍是一脈延續的。現今的TCAC除了一貫維持其開放性的面向,也期許在未來是一個實驗中介者的角色。對於TCAC,呂岱如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很喜歡把TCAC打造成一個大家都可以很輕鬆拿起來彈奏的樂器。它所彈出的聲音,我覺得每個人可能是不一樣的;就是它如果作為一個工具,應該要被整個場域所能使用。」對於即將邁入第8年的TCAC,呂岱如也期許TCAC在未來,能提供更多實驗性的發展,更不被策畫、更野、更狂;也可以一直是一場藝術實驗。

REFERENCE

【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社團系的交流空間,游擊戰也能打得長久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陳嘉壬專訪
TCAC搬新家 市井裡的當代藝術中心

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非營利空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TCAC搬新家 市井裡的當代藝術中心

2015-05-06|撰文者:王士源1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