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1|撰文者:林侑澂
東京都美術館,ムンク展―共鳴する魂の叫び。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表現主義中最知名畫家之一的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其作品《吶喊》(The Scream,1910)扭曲變形的構圖和人物動態,在鮮艷的用色下顯得非常地恐懼焦慮。而本系列作《吶喊》一共有四個版本。其中油畫的版本即將於今年秋天,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展出(2018/10/27-2019/01/20)。
Edvard Munch, The Scream, 1910? ©Munchmuseet。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作品中黃昏的天象中彷彿天空在燒灼、不再清澈的海水而顯得混濁甚至濃郁、人物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透漏著痛苦煎熬,而主角身後的路人顯得如此冷漠。作品中各元素的安排,使得觀眾感受到無可躲避的焦躁感。也讓它成為了美術史中,內在情感呈現的代表作。
孟克曾經在1890年的日記中提到:「天空忽地佈滿血色。讓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感覺疲憊到極點。看著如火翻滾的雲從空中貫穿整座城與峽灣,我的朋友們都跑走了,我站在原地顫抖,打從心底地害怕,我體會到大自然的吶喊是如何令人敬畏。」
Edvard Munch, The Sick Child I, 1896 ©Munchmuseet。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而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教授海倫尼.莫瑞(Helene Muri)曾經指出,孟克極可能是目睹一種名為「珠母雲」(Nacreous clouds,)的罕見天氣現象。這種現象只有在高海拔、一定的溼度、極低溫(攝氏零下80至85)的環境才會發生。而藝術家所見那如同火焰的雲朵,可能是源於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灰瀰漫空氣當中所形成的。
當瞭解了背後的故事,讓觀眾們不禁思索著。在朋友們都跑了的當下。為什麼孟克卻待在原地呢?是因為空中的異相終於成為壓垮藝術家最後一根稻草嗎?是否因為藝術家本來的精神狀態已經極度不安穩,而失去了移動的能力嗎?藝術家在當下,究竟是處於什麼精神情境之中呢?
Edvard Munch, Starry Night, 1922-24 ©Munchmuseet。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或許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佐證,但身為一名成熟的藝術家,將感受誠實而精準地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他與生俱來的使命。即使背景不可考,但是作品所要表達的「愛與絕望、嫉妒、孤獨等人性內在層面」概念已經相當清晰了。
本次展覽是很罕見的海外展出,除了有孟克情緒激烈的代表作外,同時還有描繪挪威自然美景,以及色彩明快的蒙克晚年作品。東京都美術館將通過這些作品回顧孟克60年來的藝術創作生涯。更展出約近百件的油畫及版畫。展出作品主要來自蒙克的故鄉,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立蒙克美術館」(MUNCH MUSEET),此館也是全世界對於孟克有最完整收藏的美術館。
Edvard Munch, Portrait of Nietzsche, 1906 ©Munchmuseet。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Edvard Munch, Red Virginia Creeper, 1898-1900 ©Munchmuseet。圖/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提供
本報導特別感謝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大力協助, ムンク展 広報事務局的Reiko Suzuki女士提供之資訊、建議以及耐心. 再次致上感謝. Heartfelt thanks to 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 and Ms. Reiko Suzuki. We appreciate your support and kind assistance. Thank you very much again.
更多展覽資訊請選這裡。
更多展覽作品請點這裡
熱門新聞
1
歷史與神話的拆解重組,宜蘭美術館「錯置的視界—林正仁雕塑展」,再思傳統與當代的關係
ART TAICHUNG 2025:在當代藝術的對話中,看見台中的文化跨界交流,精選十二件作品引領探索
文化節點的轉譯:ART TAICHUNG 2025 從藝術應用到城市共構的平台實踐
全手工的舞蹈史——《從指尖開始》
金車文藝中心「2026金車美展徵件」起跑!開放平面、立體與跨域創作投稿,7月31日前完成線上報名!
暑期強檔!桃園市立美術館首度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邀請親子觀眾想像環境永續的新世界
2025「堤頂之星2.0」入選展「合作與和做」:以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合作為起點,重新探問展覽製作的可能性
臺灣館登場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以「島嶼記憶」為題,暸望科技發展中不被科技邏輯規訓的碎片
臺南市美術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探論臺灣美術、社會現代化進程與世界的互為關係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We TAIWAN」 核心展覽「臺灣光譜」 向世界閃現臺灣文化的混融光暈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202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及台北藝術週 公佈主題及展會參展名單 締造當代藝術多元包容生態
2025-07-14|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