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解謎】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不只是少女?
2018-09-19|撰文者:林侑澂
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英: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荷:Meisje met de parel,1665,畫布油畫,44.5× 39 cm,藏於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圖/取自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無論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或「荷蘭的維納斯」。這件不知模特兒身分的油畫作品,在美術史上留下的謎題及所受的關注,三百餘年來從未止歇。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與梵谷、林布蘭並稱為「荷蘭(Netherlands)最有影響力的三大藝術家」,一生所創作的作品並不多,現今傳世的作品,也只僅僅有三十四幅確定是原作。
維梅爾,《繪畫藝術/ Art of Painting》,1668。圖/取自wikipedia
藝術家所居住的十七世紀初戴爾夫城(Dalft),正和荷蘭的其他城市一樣,處於中產階級崛起、反制天主教廷及貴族統治的進程中。戴爾夫城傳統並沒有派駐的主教或領主(傳統的藝術贊助者),但卻因為更早擁有自由,而讓貿易商業驕傲地蓬勃發展。
當時的荷蘭藝術圈,正在一個「追求理想化」及「崇尚表現」的氛圍之中。結合了戴爾夫城的經濟發展,許多的畫作中出現了地圖、舶來品和體現品味的符號,取代了傳統的神權及政權象徵。沒有頭銜的平民漸漸有經濟能力,也漸漸成為了新興的藝術贊助者。
維梅爾,《天文學家/Astronomer》,約1668。圖/取自wikipedia
無論是風景或是人物題材,維梅爾一直秉持科學研究的態度,嚴謹客觀地描繪空間。也擅長運用「透視收縮」的技巧,造成了操縱觀者視覺距離的效果。
若以構圖論,維梅爾與描繪對象之間,往往是一種互不相關的狀態,畫家在場景中如空氣般透明。即使相當貼近畫中角色,描繪對象也不會與畫家有所交流。
那麼,為什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會如此與眾不同呢 ?
她是回眸?還是正轉向要離開我們呢?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劇照。圖/取自wikipedia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肖像畫(Portait),而是一幅臉部特寫(Tronie)。兩者在三百多年前的細節分辨處在於,「臉部特寫」並不求傳達宗教、政治、經濟等主題,也不刻意隱喻或借用符號。是一種相對私人而純粹的繪畫形式。
在當時多數畫家,都是從研磨礦物,自行調和色料和亞麻油開始作畫的。由於顏料取得不易,藍色的衣物在藝術史中往往是聖母瑪利亞(Miriam/Mary)的高貴象徵。《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少女頭巾所使用的並非較低價的靛青(Indigo)或普魯士藍(Prussian)。而是源於「純青金石(Pure Lapis Lazuli)」的頂級群青藍(Ultramarine)。這種顏料顯色深沉而透明,性質安定,自然要價不斐。
本作中模特兒的衣著樣式,是當時荷蘭的勞動者裝扮。毫無上妝(極淡的眉毛)的面容,也顯示了她不會來自於有能力聘請畫家的富裕背景。藉由這些線索,可以推斷她所配戴的大尺寸珍珠耳環,很有可能並不是屬於她的。
這女孩是誰呢?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局部。圖/取自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少數望著觀者(畫家)的作品,和其他不經意看向畫家身後的狀態不同,是明確與觀者互相凝視的狀態。這一點說明了藝術家是「在意模特兒的想法」的。
維梅爾運用精準的光點,讓少女微張的嘴唇,純淨而深邃的眼神顯得濕潤。也讓少女的神情,就像有很多話想說一般。捨棄了擅長的空間透視,以近乎黑色的背景,讓視覺上顯得更加聚焦,氣質上顯得更加純淨。奢侈地運用昂貴顏料和耳環妝點女孩,明顯地流露出維梅爾希望筆下的女孩「呈現得更加完美」的渴望。也敘述了這件作品/這個女孩對畫家的重要性。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身分一直是熱論的話題。或許是維梅爾的長女瑪麗亞、或許是友人的女兒瑪格達萊娜,也或許是小說家翠西(Tracy Chevalier,1962)筆下,維梅爾家中的幫傭,甚至是畫家幻想出來的理想女孩。在缺乏史實的狀態下我們很難知道解答。但如果說維梅爾的畫作,可以看見文化、歷史、社會和嚴格的藝術追求。那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所能看見的,則是細膩的眷戀。在近年的研究,多數的推測都是指向女孩與畫家是之間是存在愛情的。
圖片資料來源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圖片資料來源wikipedia。
圖片資料來源wikipedia。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解謎】不完美、慾望和毀滅, 提香「六幅被稱為詩歌的畫作」16世紀後首次重聚。
2021-08-30|撰文者:林侑澂35133
【藝術解謎】文藝復興最強大姓氏:麥迪奇,支撐了輝煌時代的起點,善用了人文主義的復甦。
2021-07-19|撰文者:林侑澂47932
【藝術解謎】當藝術詮釋「男性裸體」時,如何解析其中的慣性認知與意識形態?
2021-07-06|撰文者:林侑澂25171
荷蘭法院最終判定破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三名比利時氣候抗議人士 免除刑期
2024-03-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6913
名作修復後 維梅爾畫中「被隱藏的丘比特」重現
2021-08-30|撰文者:林侑澂18890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