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撰文者:林侑澂
相較於東方,人類形體Human Figure 一直是西方藝術史中的永恆主題。這樣的差異源自於不同文化體系之間喜好與價值觀發展。西方世界會如此熱衷於裸體 / 軀體,或許是由於藝術品進行敘事時,各種人形是最直接能形成感受的方式。這相對符合於西方藝術品經常需要公開展示的需求。為求讓作品中意念更具說服力,西方藝術家們至少從古希臘時代就將骨骼與肌肉結構視為科學來研究。到了文藝復興Renaissance 時期,人體結構更是成為藝術家學徒們學習創作的必修課之一。
Leonardo da Vinci,《Muscles of the Torso, side view》,Ink on paper。image/Wikimedia
【男性裸體的詮釋慣性】:
好的藝術品,往往能夠反應出其所屬時代的一部分樣貌。若是多件同一題材、不同形式的作品並置時,則是能看見認知或價值的演變脈絡。然而過去在藝術史中,多數的藝術家為男性,所以難以避免地關於女性裸體的作品也佔多數(描繪自身同一性別的裸體似乎較為困難)。對應於創作女性裸體時關於純潔、愛情與生育能力的詠嘆。「男性裸體」則是常見西方歷史中對於陽剛氣質、英雄主義、理想化甚或去性別精神性的理解。
Hagesandros, Athenedoros, and Polydoros,《Laocoon and His Sons》,Marble,Early First Century B.C,240 cm。image/Wikimedia
18世紀的德國藝術史學家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曾在給Walter Pater 的書信中寫到:「大家都知道,男性的美是在一個普遍狀態下被構思出來的。我也注意到了,那些僅將美專屬於女性的人們,很少展現對於藝術公正的、重要的、與生俱來的本能。對於這一類人來說,將男性裸體的美置於最高地位的希臘藝術,他們的感受能力永遠都是不夠完全的。」
François-Xavier Fabre,《Saint Sébastien expirant》,Oil on canvas,1789,147 x 196 cm。image/Wikimedia
Winckelman的這段敘述,是典型對於「英雄裸體Heroic Nude」的稱頌。這是一個源於古希臘,推崇理想化的男性裸體的概念。當代英國藝術史學者Jill Burke 在其著作《義大利文藝復興史The Italian Renaissance》中,關於男性裸體是這樣說的:「裸體所承載的驕傲,將精英與平民、男人與女人、希臘人與外國人區分開來。簡而言之,赤裸的裸體是希臘菁英男性自我認知的重要焦點。」從Burke的敘述能夠延伸理解,男性裸體的藝術在傳統上,常被認知為某種社會價值觀的縮影。它不僅僅是故事性或美感的描述,更常承載著一個群體的共同嚮往或處境。
傳統的西方藝術學院,對於裸體詮釋的規範相當明確。尤其曾經主導藝術發展的不同宗教觀,均不鼓勵裸露(色情意識)。於是建立了包括「Nude並不是Naked」、「不可具有現實人物辨識性」及「不可破壞社會秩序」三項規則。從藝術家的養成開始,就建立了對於美學與情色的認知區別。若是以題材類別而言,自希臘至羅馬的英雄裸體,大致可以歸納出三種理想化的典型。
REACTIONS
5
8
1
6
5
熱門新聞
1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2022年最新得獎作品首站展出在臺灣!
霹靂卡霹靂拉拉,在楊宗嘉作品中的變身與材質嫁接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南美館「蔡草如:神話、戲臺與逆光赤城」,走入臺灣在地文化的日常
「潮」到沒朋友,以匯流當代與潮流藝術的「plzzzz 」藝術空間進駐微風南山艾妥列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鏟出生命莊嚴的躍動 國美館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買得起的經典!愛上藝廊推出「iart藝術超市」典藏展,限定快閃店設計!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年展覽重點計畫公布 將呈現藝術史主題展、大型雙年展、國際展及科技主題跨域策展案等多項大展
2022-01-14|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726
焦點新聞
時事觀點建構臺灣藝術史永續工程 國美館110年「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新書‧影音聯合發表
2021-12-10|撰文者: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