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撰文者:林侑澂
【五、關於定位認知的裸體】:
Paul Cadmus,《The Bath》,Tempera on composition board,1951,36.4 x 41.4 cm。image/Wikimedia
進入當代後,人們越來越需要思考自身定位與自我認知。於是許多不同價值觀的藝術創作也應運而生。例如卡德摩斯Paul Cadmus 的《The Bath》,在70年前就開始討論各種性向課題,並呈現出了自然而然的相處場景。斯萊 Sylvia Sleigh 的《Paul Rosano Reclining》,很有趣地是女性藝術家將男性伴侶的裸體與「古典的維納斯臥躺」形象重疊,再次提出何謂美感的慣性解構。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著名的自畫像《Painter Working, Reflection》,更是完全不屬於古典的三種典型,很直觀地將年邁藝術家的嚴肅、驕傲甚至任性,寫實地鋪陳在畫布上。
Sylvia Sleigh,《Paul Rosano Reclining》,Oil on canvas,1974, 138.9 x 194.5 cm。image/Wikimedia
Lucian Freud,《Painter Working, Reflection》,Oil on canvas,1993,101.2 x 81.7 cm。image/Wikimedia
在此類型的藝術品中,藝術家們不再將群體的價值期望視作標準,也不僅僅敘述著個人意識的狀態如何運作。而是更加勇敢地,表達著自身的關注的課題。以男性裸體做為性向、藝術史慣性、人格特質等主題的討論指標,藝術品漸漸強而有力地體現著藝術家的選擇。當中可見男性裸體的相關藝術,已經不再受到分類式的束縛,而是更加地回歸人本。
【今日看來】
Krzysztof Stępniewski,《Pink body》,Oil on canvas,2020, 100x70 cm。image/Wikimedia
在古典時代描繪裸體時,性別會被視為某種制約,這些框限在依循標準化價值觀的時代裡造就了許多經典。男性裸體的形象,確實承載了許多的群體方向、群體意志。然而如今關於裸體的藝術品中,依然會帶有關於性別的天然認知,但是也可見區隔性別的意義正在遞減。除了孕育生命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樣的主題是需要特定性別才能夠詮釋的。男性的裸體也能夠詮釋聖潔的精神狀態,女性的裸體也能夠詮釋群體意識,而雌雄同體的裸體也能夠詮釋與性別之外的內容。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環境及需求,雖然人們對於不同性別的裸體藝術品仍有慣性的期待,但感受的重點已經漸漸從「典型」漸漸轉變為「意識運作」及「自我認知」。並置與男性裸體相關的藝術創作,能觀察到慣性認知與意識形態的沿襲與更迭。如今看來,未來的藝術發展已經很難再出現某種全面性的復興或者變革。更有可能的是,關於裸體的藝術題材,將再次審視作品中人體結構學與課題討論之間的關係。或許下一次見到相關藝術品時,可以試著對應看看作品的類別。與藝術相處,往往就是那麼有趣且值得期待。
資料參考:Art and Object / TATE / Musée d'Orsay / Leopold Museum
REACTIONS
6
18
1
7
12
熱門新聞
1
帝圖2023十周年夏拍0924盛大登場,溥心畬山水六聯屏及張大千潑彩蜀中四天下重量領銜,古董珍玩聚焦盛唐八世紀三彩立馬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3書藝策展工作坊:從策展發掘多面向的書法
從繁複中見「眾生」之貌:吳士偉的墨韻筆意
凝聚全球原民文化,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公佈展覽主題、主視覺及策展人藝術家名單
超人類主義的狂歡還是禁錮 — 杜達.派耶瓦劇團《布魯斯瑪莉》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暨原民會「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新銳藝術家十月份登臺北藝博舞台!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歷屆最多臺灣作品參加 一展文化科技軟實力
PTT SPACE新展「釘孤枝」:探詢是什麼驅使風格成形?
反映變動中的藝術界線-「書畫/CROSS -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2022年獲獎藝術家作品精選展」 詮釋創作路徑上的實驗精神
化約之外的圖庫:戴明德實踐於日常當下的藝術之景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保存臺灣藝術史與文化記憶 國美館111年「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新書・影音聯合發表
2022-12-19|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6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吐納間—吳冠德的「翻轉風景畫」Between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Wu Kuan-Te
2023-09-25|撰文者:陳貺怡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