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8|撰文者:林侑澂
2018關渡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開幕活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的2018關渡雙年展,於10月5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幕。以《給亞洲的七個提問Seven Questions for Asia》為題。由七位策展人,從七個問題邀請相關14位參展人,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所謂的「亞洲」的概念。
關渡美術館長期以藝術研究、知識生產、教育轉向為發展核心,關渡雙年展也不例外。延續著一貫的風格,本屆的雙年展也非常的具有論述性。從七個問題中展開,讓策展的內容顯得相當的扎實深刻。透過不同背景的策展人和藝術家,一步一步的解構了「我們」,甚或全世界對於亞洲的瞭解。
克里斯多夫・德雷格&海德恩・霍玆芬德,《曙光之城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整個雙年的對話過程,都以問問題的方式互相激盪。展覽中包含了殖民與解殖、烏托邦與惡托邦、中心與邊緣、激進與保守、左右派、語言主體、以及對於未來性的設想等等方向。關渡美術館提供了一個平台,邀請各方藝術工作者自行演繹。透過「提問」的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回問」(並產生更多的問題)。
隨著科技與文明的發展,言論發表及網路通訊日趨方便迅速。全世界漸漸地跨入了「答案永遠多過於問題」的時代。然而對於亞洲的理解,無論在範圍內外,卻總是處於一種「待定義」的曖昧狀態。這種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感,遠遠大於地球上其他的區域,這讓身為一份子的台灣,也必須面對並不斷嘗試尋找自己的定位。
鄒肇,《與布萊恩一起致歉》(開幕日行為藝術片段)。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身處台灣的我們,常常將亞洲的圖像「同質化」了。卻反而沒有意識到,台灣是亞洲一個很特別的成員。可是台灣卻總是處於一種很容易被忽略、掩蓋甚至在邊緣的狀態。而事實上,這些樣態上就是台灣現實的心臟。
《給亞洲的七個提問》的主策展人,關渡美術館館長林宏璋表示:「本屆的雙年展,就是希望藉由不同定義和討論中的亞洲,回應到『台灣的現實到底是什麼?』這樣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課題。」
2018關渡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主視覺。圖/取自關渡美術館官網
2018關渡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策展人與藝術家:
[我們真的可以就全球地緣政治和宇宙學的角度來談「亞洲地中海地區」嗎?]
策展人Ali Akay阿里・阿凱
藝術家Ali Kazma阿里・卡茲瑪
藝術家SezaPaker瑟颯・帕克
[口音、方言和語言是否劃分了亞洲內部不同的社會階層?]
策展人Bala Starr芭拉・斯塔爾
藝術家Zou Zhou鄒肇
[自由,究竟為何?]
策展人HenkSlager翰克・斯勞格
藝術家OnejoonChe崔元準
藝術家Sara Sejin Chang (Sara van der Heide) 薩拉・范・德・海德
[亞洲解域-問題終結後的問題]
策展人Kailin Yang楊凱麟
藝術家René Viénet魏延年
[亞洲能否經由多樣性產生普遍性?]
策展人Pan Lu潘律
藝術家AHA! (Archive for Human Activities) AHA!人類活動檔案
藝術家不規則節奏避難所Irregular Rhythm Asylum
藝術家MǎRán馬然
藝術家Wai Lau劉衛
[我們如何藉由重新連結「地方」來塑造「亞托邦」?]
策展人Sandy Hsiu-chih Lo羅秀芝
藝術家ChristophDraeger and HeidrunHolzfeind克里斯多夫・德雷格&海德恩・霍玆芬德
藝術家陳飛豪Fei-Hao Chen
藝術家Jiandyin(Pornpilai and JiradejMeemalai) 朋琵萊・明瑪萊&紀拉德・明瑪萊
[測繪(亞洲)的不可能]
策展人Ute Meta Bauer烏特・梅塔・鮑爾,
藝術家Fiona Tan費奧納・譚
藝術家Ho Tzu Nyen何子彥
更多展覽訊息請進這裡。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