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撰文者:林侑澂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主視覺。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策展人羅禾淋策展的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trans-robotics》,於今日(展期2018/11/22-2018/12/01)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盛大開幕。規劃了「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機器人發展歷史回顧展區」、「徵件展」、「動畫邀請展」、「2018李國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共六大展區。透過將「科技想像」實現的展覽形式,相當前瞻地向觀眾們介紹了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之間,互相結合影響的可能性。
陳依純,《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的當代,通訊設備軟硬體的發展,讓訊息的傳播更加大量,迅速且便利。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AI人工智能技術,也漸漸地將我們的生活模式重新形塑。
ZKM-Robotlab,《The Big Picture》。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面對科技不斷介入生活的趨勢現況,策展人羅禾淋表示:「各種的機器人現在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多數的3C產品都會具備AI的功能。這樣的情況下人類未來該如何與這些『超機體』共處呢?這一次的策展主軸就是藉由藝術品的呈現,來思考辯證這個問題。」
Oscar Sharp,《SUNSPRING》。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後人類」和「後文明」的議題,在近年來不斷被爭論及研究。而藝術家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往往是最先反映議題的一群人。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進入我們的日常時,藝術家們也正在將科學與人文做各種對話的嘗試。
許惠晴,《失.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人工智能和機械的結合,解決了許多問題和盲點,卻也開始讓人類感受到了一份矛盾的危機感,甚至開始讓我們反思「人類的定義」。《超機體》中所展示的國內外不同形式的作品,將「與機械共存或共斥」做了多元的詮釋和探討。無論是透過新興技術的運用,來嘗試新的呈現形式。或是對於技術本身提出懷疑、批評和反諷性的論證。相信觀眾們都可以在體驗新奇的技術同時,也透過作品得到諸多的思考點與啟發。
深田晃司,《SAYONARA》。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承辦單位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於《超機體》展覽期間規劃了總共4場工作坊、4 場講座、41場導覽活動、3場電影放映。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與。讓所有觀眾,可以跟創作團隊面對面互動,近距離地瞭解藝術家們的創作理念。
許巽翔,《流變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41場導覽活動中,特別規劃專屬視障、聽障導覽,以及學校導覽。3場「兒童科技藝術人才培育營」工作坊,讓小朋友接觸數位藝術,藉由實地操作最新奇有趣的前衛科技,啟蒙對數位藝術的認知。
關於全部活動內容詳情,請見文末附件表格。
周巧其&胡悠揚,《Biosignal_Syn-thesasia》。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超機體/trans-robotics》開幕活動現場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11月22日(四)至12月1日(六)
開放時間:10:00至18:00
場地:臺北市 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北向製菸工廠
不需購票 全展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更多相關資訊請進:
臺北數位藝術節網站
Facebook粉絲專頁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專刊 今起全通路正式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2022-07-0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