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想像

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科技與藝術融合臺北市文化局

2018-11-22|撰文者:林侑澂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主視覺。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策展人羅禾淋策展的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trans-robotics》,於今日(展期2018/11/22-2018/12/01)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盛大開幕。規劃了「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機器人發展歷史回顧展區」「徵件展」「動畫邀請展」「2018李國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共六大展區。透過將「科技想像」實現的展覽形式,相當前瞻地向觀眾們介紹了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之間,互相結合影響的可能性。
陳依純,《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的當代,通訊設備軟硬體的發展,讓訊息的傳播更加大量,迅速且便利。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AI人工智能技術,也漸漸地將我們的生活模式重新形塑。
ZKM-Robotlab,《The Big Picture》。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面對科技不斷介入生活的趨勢現況,策展人羅禾淋表示:「各種的機器人現在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多數的3C產品都會具備AI的功能。這樣的情況下人類未來該如何與這些『超機體』共處呢?這一次的策展主軸就是藉由藝術品的呈現,來思考辯證這個問題。」
Oscar Sharp,《SUNSPRING》。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後人類」和「後文明」的議題,在近年來不斷被爭論及研究。而藝術家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往往是最先反映議題的一群人。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進入我們的日常時,藝術家們也正在將科學與人文做各種對話的嘗試。
許惠晴,《失.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人工智能和機械的結合,解決了許多問題和盲點,卻也開始讓人類感受到了一份矛盾的危機感,甚至開始讓我們反思「人類的定義」。《超機體》中所展示的國內外不同形式的作品,將「與機械共存或共斥」做了多元的詮釋和探討。無論是透過新興技術的運用,來嘗試新的呈現形式。或是對於技術本身提出懷疑、批評和反諷性的論證。相信觀眾們都可以在體驗新奇的技術同時,也透過作品得到諸多的思考點與啟發。
深田晃司,《SAYONARA》。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承辦單位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於《超機體》展覽期間規劃了總共4場工作坊、4 場講座、41場導覽活動、3場電影放映。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與。讓所有觀眾,可以跟創作團隊面對面互動,近距離地瞭解藝術家們的創作理念。
許巽翔,《流變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41場導覽活動中,特別規劃專屬視障、聽障導覽,以及學校導覽。3場「兒童科技藝術人才培育營」工作坊,讓小朋友接觸數位藝術,藉由實地操作最新奇有趣的前衛科技,啟蒙對數位藝術的認知。
關於全部活動內容詳情,請見文末附件表格。
周巧其&胡悠揚,《Biosignal_Syn-thesasia》。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超機體/trans-robotics》開幕活動現場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11月22日(四)至12月1日(六) 
開放時間:10:00至18:00
場地:臺北市 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北向製菸工廠
不需購票 全展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更多相關資訊請進:
臺北數位藝術節網站
Facebook粉絲專頁

活動資訊附件


 

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科技與藝術融合臺北市文化局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超機體」Trans-robotics 機器人科技&藝術創作 自我超越的無限可能

2018-10-09|撰文者:臺北市文化局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