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粉紅色的深意」─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畫廊藝術家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 _「去台北當代看什麼?」系列之三

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台北當代

2018-12-27|撰文者:詔藝

“繪畫是一種幻覺,一種魔力,所以你看到的並不是你所看到的。”(Painting is an illusion, a piece of magic, so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see.)───菲利普•古斯頓
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 1913 - 1980),於1913年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他自幼便隨家人移居洛杉磯。由於他們全家算是烏克蘭猶太裔的移民,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父親疑似遭受當時的三K黨迫害而自殺,因此對童年時期的他,在心靈上造成巨大影響。
古斯頓於1927年開始繪畫,他曾短暫和美國抽象主義巨匠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成為同學,但他整個發跡的過程比較像是自學成才。由於年幼遭家庭變故的深刻感受,他早期作品屬於嘲諷式社會寫實,但到了1950年代起,轉變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之一。60年代晚期,他又開始嘗試新具象的作品,成為鮮少得以銜接波普藝術與新表現主義兩股大潮流間的「聯結者」。晚期作品多在於描述70年代美國遭受越戰影響下人類社會生活的疏離情緒。作品上充滿粗鄙與敵對的情緒,時常用畫面和文字批判性地直指社會政治議題,雖然隱晦,但針針見血。
藝術家。圖取自wikimedia
古斯頓的重要作品,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底特律藝術學院(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檀香山博物館(The Honolulu Museum 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等。
「姿態抽象」風格的創始人物
20世紀50年代,古斯頓被認為屬於第一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American expressionists),在美術史上歸類於紐約畫派(The New York School),但他嚴格講起來不算是此畫派的核心成員。在當時這股最有影響力的抽象表現運動中,出現了多位藝術史上盛名遠播的大師,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在1953至1954這個階段,他的繪畫通常包括集中的塊狀色彩,並以密集的大手勢筆觸來創作,這部分成為構圖的中心,這類型非常個性化的作品在後世被歸類成所謂的「姿態抽象」(gestural abstraction),引起當時藝術圈不小的震撼。不過有趣的是,這階段的作品在收藏界中偏好上比較有爭議,喜歡的很喜歡,不喜歡的覺得是在亂畫。
古斯頓, 《房間》(The Room), 1954-55。Photo credit to Sharon Mollerus。圖取自flickr
顛沛曲折的藝術生涯

直到1967年,古斯頓開始對抽象的作品越來越感到厭倦,從而開啟了他在繪畫上最有代表性的階段。他以一種相當個人的、卡通化的方式來描繪三K黨類的圖像,創造了一個被稱為「三K人」(Klansmen)的標誌性人物圖像,畫中常常會有些燈泡、鞋子、香菸和鐘錶等圖形,這些作品集大成後,於1970年在紐約的馬爾堡畫廊(Marlborough Gallery)舉行一個頗為盛大的展覽。但大概因為他的繪畫語彙在當時社會氛圍下,從政治正確角度上容易被曲解,不令人意外地,這些作品受到了大多數藝術評論的嚴厲批判。訕笑之聲不絕於耳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時代雜誌》(The Time Magazine)的評論家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給了他一個頗為難聽的名稱,說他的作品是「三K黨漫畫」(Ku Klux Komix)。
由於他新的具像風格作品不受當時的市場接受,古斯頓在無奈的狀況下只好逐漸遠離那些不能了解他藝術想法的主流藝術世界。失去了馬爾堡畫廊的合約,曾有一段時間,他沒有任何藝術經紀人。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加入一家較不知名的紐約David McKee畫廊,直到他的人生終點。不過公平的是,這個世界並沒有忘記他。古斯頓晚期具有深刻內省、具備存在主義,但是視覺上不怎麼討喜的畫作,在他1980年去世後,卻意外地受到收藏家和大眾的歡迎,並再度得到市場界的注意與學術界更廣泛的認可。
古斯頓,City Limits,布面油彩,195.6 x 262.2 cm,1969。© 2007 The Estate of Philip Guston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Photo credit to James K。圖取自flickr
古斯頓,《法庭》(Courtroom),布面油彩,1970。圖取自flickr
古斯頓,《市區邊緣》(Edge of Town),1969。Photo credit to Sharon Mollerus。Exhibited at MoMA。圖取自flickr

作品的重要性與特質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值抽象表現的沒落、波普藝術的竄起,以及極簡藝術的醞釀,古斯頓的繪畫,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地引領了美國藝術創作界從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過渡到新表現主義,揚棄「純粹的抽象」,轉到表現更為具象的各種個人情境、符號和物體,並加入帶有象徵主義意味的卡通化圖騰。雖然說是卡通化,但從這些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些多以粉紅色為基底的繪畫,意外地有著深沉陰鬱的氣質。理解他作品重要性的少數貴人之一,是生前便在世界藝壇上已經非常有名望的的畫家德庫寧,他深深了解古斯頓繪畫的主軸在於表達「自由」。這個主題是古斯頓晚期繪畫的重點,而象徵隱晦的畫面也正是他此時期作品耐人尋味的地方,如《櫻桃三》(Cherries III)這件作品,據說就是在影射現代生活中種種的的粗暴和殘酷。
古斯頓, 《櫻桃三》(Cherries III),布面油畫,1976。圖取自wikipedia
藝術市場
儘管古斯頓晚期作品的視覺風格為21世紀初的許多藝術潮流打開了大門,但因為他相對而言比較早逝,而且去世之後相關的展覽也不多,藝術家名字僅流傳在有限的收藏家與機構之間。終於,在經過十數年的沉寂後,2013年5月,他1958年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To Fellini》以2580萬美元售出,創下了藝術家作品的拍賣記錄。即便如此,當時這事件,也僅僅在藝術收藏圈中算是過眼雲煙的個案亮點而已。一直遲至2015年末,豪瑟沃斯畫廊取得經營古斯頓遺產作品的代理權後,他在學術上的重要性逐漸被穩固地建立起來。
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古斯頓這個名字在過了數十年後,終於重新在西方藝術世界開始被談論,他這次的個展「菲利普-古斯頓與詩人們」(Philip Guston and the Poets),被許多人譽為是那屆雙年展最好的個展之一。
除了創作之外,古斯頓在藝術上的思想著實也和一般藝術家大相逕庭,他曾說:「根據我的經驗,繪畫根本不是用顏色和油漆製作的。我不知道繪畫是什麼;誰知道是什麼引起了畫畫的慾望?」(In my experience a painting is not made with colors and paint at all. I don’t know what a painting is; who knows what sets off even the desire to paint?)
那麼,這位偏愛使用大量粉紅色系的繪畫大師的深意,看來還需要要我們多費心思斟酌斟酌呢!

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台北當代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

0

3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