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0|撰文者:財團法人永壽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
空間與時間的記憶如何浮到意識的表面?
它們是否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又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存在?
記憶中的事件是真實的?
還是是由我們自行拼湊碎片來定義?
感知、分辨、捨棄、召喚.......
「後院」的由來:
一場展覽的邀約,促使藝術家王弘志思考該展場的位置、場域與其自身經驗之間的對應關係,與記憶的洄游。
《後院》王弘志個展展覽現場主視覺入口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首先,放置於地面的兩座方形燈箱(汽車外觀上有著被撞的凹痕)、三支錨(兩支造型近似、兩支表面一樣的水泥塗層)、模板(零散、聚集)、展牆,在空間中構置出方形、直線且阻斷觀看時單一物件的完整造型,這般的視線分割,不僅對應著藝術家邀請觀眾體驗其自身經驗(燈箱中造成汽車撞上莫名物的成因 vs. 身形左右移動同時帶動視線的動作),構成作品與觀眾的對話,更企圖指出藝術家對「後院」的記憶和空間感知。
王弘志,《灰色地帶》,燈箱、數位攝影輸出、水泥、木作,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弘志,《灰色地帶》,燈箱、數位攝影輸出、水泥、木作,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灰色地帶」(兩座方形燈箱+兩支披著水泥的木作錨):
作品從王弘志留法時的經驗出發,透過其抽絲剝繭般地回溯所經歷的幾次意外事故,揭示感知主體與被感知物件之間的關係。過程中,所感知到的在場物件已被「忽視」或成為「不可視」,而感知主體與被感知物件之間的這段距離,卻又是忽近忽遠...;作品中深植佇立的錨如同撞到卻看不⾒的莫名物件,展場中空間中亦正亦方的展牆造型,阻礙觀看燈箱內容的視線,對照被干擾的思緒,如同海洋般多層次波動的記憶,飄蕩游移著......。
王弘志,《灰色地帶》,燈箱、數位攝影輸出、水泥、木作,2018。圖/北投久號提供。
水泥錨:
源於王弘志創作的脈絡中,將附屬的物件轉渡到主體的意圖。作品「灰色地帶」中的木作錨披著水泥的表層,藝術家想更近一步地呈現水泥質地帶有的意義,如:道路上常見的分隔島、建築結構中的基底特質...一個為體系中附屬角色,卻又不可或缺的環節。而展場位置位於後方且帶有閒置意味,使他憶起兒時後院,那個父親以板模灌注水泥成型的花盆。板模灌注水泥也成為水泥錨成形的工法程序,就如同循著記憶中父親在後院工作的樣貌。
兒時後院:
因為回憶時的模糊、不確定感,讓他再次回到當年的後院,留下的景象即是展覽邀請卡上的主視覺照片,接近空無一物,確依舊留著一些殘破的花盆痕跡,那個當年由水泥灌注的基底。
王弘志,《兒時後院》。
帶著邊框印刷的鋁板:
對於再訪後院時的物換星移,記憶中的景象成為空缺,藝術家以掛在牆上的鋁板薄片呈現,邊框印刷著主視覺照片,照片空缺的部分似乎是那模糊不清又待確定的記憶。展場中,鋁板對應的是水泥錨,似乎又是藝術家記憶中看著父親灌模後的凝結物。
水泥錨板模:
直接量取木作錨的尺寸,試著延續著父親的製模工法製作。記憶,是否如製作水泥錨的程序一般,反覆地組織又拆解,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2019 北投久號藝術月|「後院 l'arrière cour」王弘志裝置藝術個展
時間|2019/01/12-1/30(周二-六)10:00-17:00(12:00-13:30 休息時間)
地點|北投久號-共創空間(台北市北投路一段9號2樓)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ACC 台灣2022年獎助計畫受獎人名單出爐,共8位/組藝術家及團體獲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2022-07-0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