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特展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 呈現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生命力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原住民當代藝術

2019-02-17|撰文者:林侑澂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主視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為一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國家,台灣具有相當多元多層次的文化基底,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蘊藏著大量瑰寶。其中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是相當重要的核心泉源之一。隨著時空的推進,原住民的藝術品也在當代呈現出了旺盛的創作能量。
本次由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央通廊展出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展」,邀請到了蔡文祥瓦歷斯.拉拜兩位策展人共同策展,以《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為主題,展示了台灣原住民在當代藝術上的獨特表現。由尤瑪‧達陸(泰雅族),瓦歷斯‧拉拜(賽德克族),伊命‧瑪法琉(卑南族),依法兒‧瑪琳奇那(布農族卓社群),美卡.瓦歷斯(賽德克族),武玉玲(排灣族),見維巴里(卑南族)、亞外.美卡(賽德克族),共八位藝術家共同參展。多元呈現的作品不但具備了厚實的底蘊傳承,也同時反映出了原住民文化的多元面貌。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展覽紀實。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策展主題中的「山.海」,所指的不單單是風景,更將是部落空間、語言、記憶、生活經驗等等元素做了一個總體性的符號省視。而「靈境」則是反映出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對「泛靈的自然崇拜」及「祖靈信仰」的精神傳承。藉由符號與精神兩方面的交互映襯,向各界朋友們介紹台灣原住民與自然、祖靈的共存之道。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展覽紀實。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規劃了三大主題:「文化跨越與回溯」「回歸祖靈的榮耀」「隔離殖民美學與創新」,以油畫、編織、裝置藝術、雕塑和攝影等多樣的形式,一方面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當代手法的揉合,另一方面則是體現了視覺藝術無限的可能性。
尤瑪‧達陸(泰雅族),《河 / River》主視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尤瑪‧達陸(泰雅族),生於苗栗,畢業於織品研究所。曾經成功再現了四、五百件泰雅族的傳統服裝,並在2016年獲得文化部頒證「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的殊榮。尤瑪‧達陸長期關注泰雅族歷史文化的保存及傳承,透過將「傳統染織」當代化的方式,適切地連結起了族群記憶和當代視覺藝術的美學思維。
本次展覽帶來的作品《河》是一件相當典型,原於自然環境並與傳統工藝美學連結的創作。視覺的半抽象,透過多層次的色相搭配,架構出了河川流動、從土地到海洋的嚴謹結構。以泰雅族人的明確身份認知出發,呈現了對於孕育族人生命的自然環境一份細膩的情感。
武玉玲(排灣族),(左)《回家的路好遠》、(右)《堆砌的夢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武玉玲(排灣族),生於屏東,由時尚設計與管理系的科班訓練出身,細膩的編織技法,則是學習自部落的長輩及自身對於「失傳工法」的研究。長期以原住民、女性、藝術家三重身分進行藝術創作的武玉玲,在剛剛落幕的2018年「Pulima藝術獎」的獲得了首獎的肯定(展於台北市當代藝術館)。
布置上以強烈的色相對比,作品《回家的路好遠》和《堆砌的夢想》以強烈的辨識度,再一次地訴說了藝術家的想望與執著。以「太陽的女兒」自我定位、期許,武玉玲將「部落的發展」和「祖靈的期望」視為一份使命。作品中一勾一線,都可以感受到時間的累積與對於部落的情感。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展覽紀實。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是中正紀念堂首次策畫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在展覽的動線規劃上也相當富有巧思,進入展覽從右至左依序是山脈、河川、漂流木與大海的意象。或許對於多數大眾而言,山與水是遊憩時的去處。但對於許許多多的原住民而言,這些場域是生命中的「文化發源」、「記憶共享」及「祖靈所在」的歸處
本次展覽將不同背景、媒材、敘述主題和視覺手法在展廳並列,讓觀眾們在第一時間就被展覽的獨特氛圍所吸引。濃郁而旺盛的能量連結縈繞在展間,藉由壯麗的土地山脈、孕育生命的大海,鋪陳出了這片土地上共同的生活經歷。欣賞這一檔展覽,猶如走進了部落與自然之間,更像回到了靈性原生的起點。

※ 展演活動資訊

2月17日(日) 11:00-11:30、14:00-14:30
原音快閃  柯紫璇X柯孟軒(泰雅族歌手)

3月3日(日) 10:30
山海靈境X謝皓成獵首笛-跨界演出

→ 更多關於《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展覽訊息請進這裡

山‧海 靈境Malang 美的釋放原住民當代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