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2019 Art Basel香港巴塞爾:亞洲暨亞太藝術史之多樣風格呈現,延展地區視野與國際價值!

巴塞爾2019 Art Basel HK2019 Hong Kong香港

2019-03-28|撰文者:王玉善

受到世界矚目的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於3月27號正式登場,地點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它作為全球知名的展會,每年皆聚集了來自於各國的重大藏家,以及媒體爭相報導,因此在軟硬體的規劃上面,除了嚴格的精選每個畫廊的背景與展出之作品以外,同時也對於參觀者入場的細節規劃,皆有細心的安排,特別是對於導覽動線上面的人員輔助,以及提供給VIP的貴賓室以及媒體的休息室等等。此外,本次展場當中設置許多大型裝置藝術,每件作品皆嘗試挑戰著藝術與空間結構之間的可能性,並呼應著人類與社會當下的依存關係。

拉蒂法.艾霞克茜之作品《剝奪》,2014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鹽田千春作品《我們要哪裡?》,2017-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拉蒂法.艾霞克茜之作品《剝奪》,2014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而和往年一樣,今年的展商也扣合著大會對於整體規劃的堅持,因此在作品與空間和環境之間的呈現上,皆保持著文本論述、展示邏輯、燈光轉折之間的多重考量,讓具有學術性之作品與市場可以相互扣合,促使購藏者買到的不僅是一件作品的視覺價值,更是在日後增幅空間上面,也有支持者們的規劃及漲幅。以下精選幾家展商之空間安排與作品,給予讀者們參考。

首先是來自日本東京的Anomaly畫廊帶來的藝術家柳幸典(Yukinori Yanagi)之作品,其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研究科,現今為日本當代知名藝術家,創作形式多樣,包含複合媒材、行為裝置等作品。曾獲得45屆威尼斯雙年展Aperto獎、第6屆五島紀念文化財團美術新人獎等。同時,也與蔡國強一樣,在2000年的惠特尼雙年展當中,皆為首批住在紐約的外國藝術家。本次展出的作品系列始於藝術家1986開始推行的觀念與創作方式,主要是透過昆蟲進創作,如國旗中可見被螞蟻移動後的軌跡所破壞的現象,目的是藉此提出對於「全球化」的批判性思考。

Anomaly畫廊展示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柳幸典。圖/取自Wiki

柳幸典作品《Three Flags》,複合媒材,2012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來自東京的Nanzuka畫廊帶來藝術家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其為日本戰後的主要藝術家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活躍於各藝術領域,如擔任平面設計師,插畫家,視覺藝術家等。歷經二戰的人生經歷,以及任職過設計流行的工作,讓他的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將人生軸線中的感知,鋪陳於畫面當中,特別是我們可以看到圖像當中具有戰爭經歷的恐懼元素,以及穿插現代流行時尚的內容。並藉由這樣的對比,以日本浮世繪的風格,將其重塑於我們眼前,看似絢麗,實則詭麗,但卻又真實。

Nanzuka畫廊展示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Nanzuka畫廊展示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Paradise of Eyes》,2018年。圖/Art Basel提供

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Paradise of Eyes》局部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值得一提的是,Nanzuka畫廊展出的藝術家們都有考慮到作品共性,主要是呈現對於當代流行視覺文化與社會環境演變下產生出來的議題,如Katherine Bernhardt的作品《Boat in the Sky》。

Katherine Bernhardt的作品《Boat in the Sky》,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柏林的Peres Projects畫廊,展出唐娜·胡安卡(Donna Huanca)的作品,同時藝術家於2018年,也曾經在中國的余德耀美術館展出,當時獲得了許多好評。她的作品主要是敘述一種狀態,特別是將自我的身體作為介質,用以感知外在環境變遷之下的體悟,並將其視覺成象於畫面之中,屬於一種微觀主義的體現。另一方面,作品透過大面積流動感的狂放筆觸堆疊與現成物,像是紡織品等等,更為作品增加了可被解讀性,提供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共同一起詮釋超現實的感受。

Peres Projects畫廊展示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唐娜·胡安卡(Donna Huanca)的作品《PSEUDOSQUILLOPSIS LESSONI》。圖/Art Basel 提供

Chambers Fine Art(紐約、北京)展出藝術家郭鴻蔚2019年的新作《Fall in Transformation》。藝術家畢業於四川美院,並以獨特的創作技法(松節油稀釋畫面後,再以水處理,產生之特殊效果),受到業界的肯定,如作品當中可見熊貓的主體是以豐厚的黑白層次,搭配特殊的融解技法,所描繪出來的形象,並且在油彩與調和劑交融的畫面裏,塑造了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效果,目的在於喚醒每個人心中的普世情懷,以及記憶中的片刻光景。

Chambers Fine Art(紐約、北京)展場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郭鴻蔚2019年的新作《Fall in Transformation》,媒材為布面油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來自台北的尊彩藝術中心(LIANG Gallery)帶來戰後華人藝術家趙春翔的作品,其1910年出生於中國河南,隨後旅居西班牙、巴黎、台灣以及歐美各城市,1989年回到中國、香港,1991年逝於台北。其作品兼具中國傳統水墨對於線條勾勒,以及功能方向性的熟練度掌握,同時埋入個人生命經歷中,長期於西方現代美學與造形藝術中的體悟,最終淬鍊出個人原創性風格獨特的作品-融合中國水墨中的文人意境與西方外顯之奔放形式,被林風眠讚譽為「最傑出的學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即將展出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回溯趙春翔的創作生涯與梳理作品風格特殊性。

作品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杭州浙江西湖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及香港西九龍文化中心M+收藏。

尊彩藝術中心展示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展示空間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趙春翔,無題,彩墨、紙本,97.3×90.5cm,1972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來自巴黎的Lelong帶來藝術家Marc Desgrandchamps的作品,其出生於1960年,畢業於法國美術學院,後來於里昂生活與工作。他的作品特色在於以具象的筆觸來延展畫面主體,並透過局部半透明或者消逝的處理,促使觀者在這個看似均質的視覺當中,進而發現其中的平衡,解此引發更多的聯想,抑或者羈絆出回憶與當下之間的反差情感。藝術家呈現的作品觀察視角獨特,基本上在一個空無、寂寥之境中,安排人物尋覓物、捕捉物件的狀態。

Lelong展示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Marc Desgrandchamps的作品《Sans Titre》,2014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上述的作品僅是一小部分精選,現場仍有許多優質的創作,等觀眾們逐一去發掘。不過,整體來說,在本次展會當中基本上可以看到幾個現象,首先是關於亞洲及亞太地區的畫廊作品,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一直長期具有獨特性華人藝術家,受到關注的曲度也越來越高,這些作品不僅被美術館典藏,同樣對於西方大藏家來說,也有極高的吸引力,除了日後的漲幅空間考量以外,藝術性以及學術價值也同等重要。另一方面,關於歐美等地及西方國家之創作,邁入東方藝術市場與畫廊展出的比重,也日趨提高,豐富了亞洲暨亞太地區的收藏脈絡,同時觀眾們除了可以看到畫廊、買家對於地區性文化的支持以外,也可以發現在展覽結構當中,畫廊也以文化共性進行選件,彰顯自身品牌經營定位的明確與價值性。

2019 Art Basel Hong Kong展覽資訊:

VIP預展
2019.03.27 Wed. (14:00-20:00) 
2019.03.28 Thu. (13:00-17:00) 
2019.03.29 Fri. (12:00-13:00) 
2019.03.30 Sat. (12:00-13:00) 

開幕
2019.03.28 Thu. (17:00-21:00) 

公眾開放日
2019.03.29 Fri. (13:00-21:00) 
2019.03.30 Sat. (13:00-20:00) 
2019.03.31 Sun. (11:00-18:00)

巴塞爾2019 Art Basel HK2019 Hong Kong香港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5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