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當代藝術訪談個展

關於「新實驗」與藝術狀態的長期實踐,爍樂畫廊(gdm)歷經50周年進駐台北,首檔隆重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爍樂畫廊 gdm吳季璁氰山映月50周年台北館

2025-01-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玉善編輯整理

假設你經常探索於亞洲地區頂級的藝術博覽會,如WESTBUND SHANGHAI、FRIEZE SEOUL、TAIPEI DANGDAI、ART BASEL HONG KONG等,並對參展畫廊及展會結構具一定程度上之理解後,相信每次進入展會的場域時,目光總會被gdm 爍樂畫廊(曾用名:世界畫廊 Galerie du Monde)所吸引,尤其是它那充滿東方美學實驗精神的選件特質,以及看似靜謐卻又頗富動態構成力度的現場性。然而這個看似具有前瞻及未來特質的畫廊品牌,實際上是由創辦人Fred Scholle在1974年的香港成立,至今已達50周年,成為香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畫廊之一。現階段由畫廊主楊永金(Kelvin Yang)與創辦人及團隊持續經營中,並於2024年底在台北內湖區設立新空間,此舉無疑對面臨世代交替之際的臺灣藝術產業生態系,注入新的活力與未來性。

爍樂畫廊以合作具有開創性的戰後華人藝術項目享譽國際,包含台灣的「五月畫會」及香港的「中原畫會」,同時亦以培育的方式,致力支持新銳、中生代和亞裔離散藝術家的長期藝術實踐,像是藉由對接策展人和全球機構合作,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元的實驗平台與展覽契機,進而讓藝術家在本地藝術社群和國際當代藝術界,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我的創作動能。畫廊主Kelvin也進一步與我們分享,此次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不僅為這個新空間揭開大幕及期許,並吻合臺北空間未來發展的方向,分享著共同成長的喜悅,也希冀透過這個空間更加融入本地社群,並和其學習,攜手推廣臺灣的藝術;而在未來的營運方面,臺北的空間項目與香港空間亦會有所分別。

爍樂畫廊 gdm Taipei。圖/爍樂畫廊提供

Wu Chi-Tsung, Solo project at Art Basel Hong Kong, presented by gdm, 2018.

gdm 爍樂畫廊畫廊主楊永金(Kelvin Yang)。圖/爍樂畫廊提供

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在爍樂畫廊合作的離散藝術家當中,臺灣多媒體藝術家吳季璁為本地少見受到國際矚目的藝術家之一,同時也扮演著引薦爍樂畫廊決定進駐台北的關鍵角色。離散藝術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作者們離開本地之後,游移在全球化中的主體性,他們往往體現了多樣性混雜經驗的特質及跨文化的離散。不過和許多藝術家不同的是,吳季璁很樂於將其國際經驗回饋至臺灣,像他在離開本地之後,整合了國際訊息與及資源,突破了自我創作上的限制與特質,並獲得了國際的肯定之際,他仍思考的如何媒合適當的畫廊空間至臺灣。本次吳季璁的大型個展《氰山映月》是爍樂畫廊在臺北的第二個項目,早於2019年就曾經以《東橋西照 ECHO》為主題呼應在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且透過會外展的形式(pop up)在一個駕駛訓練班內的特殊空間場域,呈現當代藝術映照東方美學的新實驗精神,展出其知名的作品「水晶城市」系列,詮釋感性的詩意與理性的辯證。

2019年吳季璁個展《東橋西照 ECHO》。圖/爍樂畫廊提供

Wu Chi-Tsung, Inwardscape, gdm Hong Kong, 2017.

Wu Chi-Tsung_ Echo, Special project alongside the inaugural Taipei Dangdai, presented by gdm, 2019.

《氰山映月》展示了藝術家近2年來的新實驗,其中一件戶外的6米巨型光影裝置「臥月」為首次發表,該件作品延續了藝術家二十年來對光及影像的長期研究脈絡。裝置內含200多米LED 燈的底座,並以覆蓋超高解析度,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般的超現實風格互動裝置,邀請4-10位觀眾同時躺在模擬月球質地的柔軟表面上(月球表面的紋路是由沙粒製成,再把沙子上的圖案進行拍攝、電子剪切與拼貼),開創出如同其英文名《Lying Moon》的多重指意,希冀邀請觀眾們躺在月亮上,感受登月般的藝術體驗,並探討影像如何改變我們看世界、想像世界和體驗世界的方式。

臥月,沉浸式攝影裝置,直徑六米。圖/爍樂畫廊提供

臥月(局部),沉浸式攝影裝置,直徑六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季璁同時也發表了2組新的系列作品,其中一組4聯屏的作品《皴法習作:消逝的原件》是藝術家嘗試挑戰氰版攝影技術在藝術邊界上的思辨問題,並和現今的數位複製特質產生對話框架;像是現今的數位複製已不存在原件,每次的複製完全相同,具有理想世界中完美永恆的存在特質。但吳季璁藉由新作,反而帶給觀者對攝影進行更深刻的反思,該件作品是將原版的皴法習作紙張,覆蓋在第二張氰版相紙上去感光,並將其影像複製到上面形成負像,以此類推。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影像會逐漸模糊消失,它如同被人們遺忘的記憶,也像是描繪在時間軸上的空氣遠近法,近似身處於真實世界中的我們,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獨一無案,無法再現;在吳季璁打破氰版攝影曬制過程的各種限制同時,以捕捉到更多的光線及圖像變化,產生如同流動性般之影像特質,也正代表著藝術家為氰版攝影的創作提出了更具啓發性的思考,像是其跨越媒介本身的限制性,為傳統的工藝延伸出新的可能性及價值。

《氰山集》是藝術家的另一代表作,嘗試實驗新材料「蟬衣宣紙」來進行製作,該宣紙纖維特細,並以半透明狀、更輕薄的方式呈現,於曬制時更能產生細緻的肌理及顏色變化。吳季璁將數十張氰版宣紙撕碎、重組拼貼在反射度高的鋁板上,透過白色壓克力塑造山水般的紋理,搭配光線下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帶給觀者宛若站在一座巨山前的視覺震撼。透過上述,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家總能巧妙地捕捉了光線與自然的力量,並將其體現於長達二十多年的影像本質的探索上,不被任何創作媒介所侷限,最終演繹時間的流動性。

藝術家吳季璁分享其創作脈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季璁作品《皴法習作:消逝的原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氰山集之二百三十五》、 《氰山集之二百三十六》、 《氰山集之二百三十七》三件組。圖/爍樂畫廊提供

展場空間照。圖/爍樂畫廊提供

從「上青 Siong Tshinn」到展場的空間體驗

為了慶祝畫廊成立50周年(1974-2024),除了新空間的設置以外,同時也發佈了全新項目「上青Siong Tshinn」。畫廊主楊永金(Kelvin Yang)與我們更深入的分享,以臺語命名目的就是彰顯其在地特質,並僅提供臺灣本地年輕且尚未被代理之藝術家服務。和畫廊創辦以來的初衷一樣,旨在透過該項目支持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並讓藝術家有機會和畫廊分工合作,積累其未來發展的經驗與基礎。該項目每次只會展示一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所有觀衆都需要經過這個窗口進入畫廊的展示空間,作品的銷售所得大部分回饋藝術家工作室支持其創作,希望藉由這個項目和這些藝術家共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更進一步詢問Kelvin如何看待臺灣年輕藝術家在創作路徑中,可能一定程度上會感受到文化認同的焦慮及問題時,Kelvin則深刻的指出,這個創作狀態並非臺灣在地獨有,想要打破邊界而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即原創)往往需要大量的「新實驗」;這些充滿理想又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之生存空間狹窄且脆弱,這也是我們爲何要更大程度,盡我們條件能夠提供給他們關注與支持。

展場空間照。圖/爍樂畫廊提供

和其它畫廊空間結構不同,爍樂畫廊避開了空間量體大部分為白盒子的展示概念,正門採用了格柵設計以增加私隱,前門的空間為辦公及倉儲使用,且辦公室及倉庫以2個高低有致的白色塊狀所構成,如此可以讓觀者先聚焦注目於「上青」項目後,再進入主展場。而展場面向一個10米寬,6米高的玻璃幕牆,觀者可以直接看到後院花園的景緻,營造進入空間本身就是一種體驗的效益。展場以極簡設計,讓藝術品的展示及觀看機制保留最純粹的特質,地板為盤多磨水泥地(PANDOMO),並和天花板刻意保留的工業感相呼應,天花板正中由一塊特製的白色鋁板連接前面白色塊狀空間。有趣的是,作為對於在地的支持所有參與者都是臺灣本地的公司及團隊,空間由AB concept臺北團隊設計,並由傳聲裝修公司製作。

展場空間照。圖/爍樂畫廊提供

展覽資訊
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3月29日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0號一樓 爍樂台北

REFERENCE

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爍樂畫廊 gdm吳季璁氰山映月50周年台北館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2019台北當代展外展 吳季璁個展《東橋西照 ECHO》一月登場

2019-01-1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