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藝術行旅/ 永恆的莫蘭迪
2019-04-11|撰文者:林暄涵
義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透過各種展覽的舉辦,成功地成為一個吸引很多產業和參展商聚集的城市。對我來說,每年3月底4月初的波隆那插畫童書展則是我開始注意到這個城市的原因。我的一項副業是擔任繪本的版權經紀人,所以偶爾會到波隆那與歐洲的一些出版社開會,和一些熟識多年的各國插畫家朋友見面。
波隆納街景。圖/涵藝術提供
波隆納街景。圖/涵藝術提供
波隆納街景。圖/涵藝術提供
波隆納街景。圖/涵藝術提供
波隆那這個城市,雖然在義大利不算是個特別有魅力的地方,但卻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大師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待了一輩子的地方。莫蘭迪妹妹所捐贈的極大量作品,幾乎都收藏於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中,而這美術館就常設於波隆那現代美術館(MAMbo)裡面。前幾天,就在我要動身要離開波隆那前往羅馬前,我很想再去看看莫蘭迪,因為他的原作實在是太動人了,那一組組寧靜飄散著靈氣的靜物,在很久以前就曾給予了我很大的震撼力。畫中的瓶瓶罐罐帶著一種優雅的詩意,而且越看越覺得它們像是活生生的人⋯⋯總之,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簡直無法言喻。
波隆那現代美術館MAMbo。圖/涵藝術提供
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圖/涵藝術提供
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圖/涵藝術提供
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圖/涵藝術提供
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圖/涵藝術提供
莫蘭迪美術館Museo Morandi。圖/涵藝術提供
眾所皆知,莫蘭迪的繪畫主題大多是瓶罐等靜物,此次展覽也展示了一個花瓶,這個花瓶經常出現於他早期的作品中。據說莫蘭迪很愛惜這一個花瓶,即使在後期這個瓶子已經不出現在作品裡,但他還是一直珍藏在家中。我仔細盯著這個花瓶,想像著莫蘭迪繪畫的模樣,心中充滿了佩服!因為他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物品賦予了極大的精神性,使得這些沒有生命的物品栩栩如生,並同時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藝術家衝動奔放的靈魂。
莫蘭迪生前珍愛的花瓶。圖/涵藝術提供
展廳裡最大的一件立體作品,是由英國雕塑家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b.1949)向莫蘭迪致敬的玻璃作品〈侵蝕的風景〉(Eroded Landscape,1999),他提供觀眾另一個角度去審視生活中的瓶瓶罐罐。這一次的參觀,我最喜歡的其實是莫蘭迪生前最後的一件作品,也就是他1964年完成的〈靜物〉(Natura Morta,1964)。這一幅作品和其他的相比,似乎在訴說著不同的心事,有別於他以往作品所展現的內涵。它具有一種異常強烈的活力,靜物的線條結構讓我感覺瓶子在不斷地往上伸展,它們似乎不甘屈服於被固定在具體的形象軀殼之中,它們渴望往外擴展,如同一棵棵努力往上生長的樹幹,生機勃勃。我真的覺得莫蘭迪很了不起!因為他一輩子都生活在波隆那的小房子裡,我曾在好多年前某一場展示了他100餘件原作的大型回顧展中,看過策展人還原他畫室的擺設,裡頭有一扇小小的窗戶,據說莫蘭迪總是從這個小窗戶看看外面的自然風光,他的一生只有外出遠行三次,而且終生沒有結婚生子。這樣一種狹隘的環境,生活過得如此簡樸的畫家,卻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對繪畫創作懷有十分堅強的意志。他以最單純的構圖和最平凡的物品表現出最豐富的精神内涵。這是一種看似很容易,但卻是多麼艱難的追求。
Tony Cragg,Eroded Landscape,1999。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64。圖/涵藝術提供
有一則報導曾提到,莫蘭迪在過世前幾天曾告訴他的好友:「我親愛的朋友,只有你知道我多麼地想要畫畫!我有一些新的想法想要實現啊⋯⋯」可惜,命運的安排讓他無法繼續去實踐更多的想法。但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代產生了無比巨大的影響,在攝影、設計和藝術的領域裡都深深地帶給人們無限的啟發。生命的消逝只是肉體的喪失,他的精神和作品,創造了莫蘭迪的永恆。這一位藝術大師,在我心中似乎永遠活著,因為我看著他的作品,總覺得他本人就活在其作品裡頭。
有一幅〈花〉(Fiori,1924),我也看了許久。它的色澤和韻味,充滿了東方的禪味。而1941年的〈靜物〉(Natura Morta,1941),不知為何讓我感覺是一群站立著的士兵或排列著的城堡,畫面的色彩有點沈重憂鬱,似乎在傾訴因戰前時局動盪不安的情緒。1951年的〈靜物〉(Natura Morta,1951),除了白色的碗外,其他的瓶罐都處理成簡約略有變形的色塊,是莫蘭迪後期繪畫的典型風格,灰色的畫面帶來祥和的氣氛,顯得十分從容。1956年的〈靜物〉(Natura Morta,1956)成雙成對,色彩略為鮮豔,讓我感覺到一股欣欣向榮的氣息,挺有意思。而1957年的〈靜物〉(Natura Morta,1957),我感覺莫蘭迪的繪畫已經脫離了對物體本身質地和細節的描繪,朝向擬人化的主觀感性方向發展。在這幅畫裡,具體的形已經不重要,畫家心理感受的植入成為其繪畫的主要方式。
Morandi,Fiori,1924。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41。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51。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56-1。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56-2。圖/涵藝術提供
Morandi,Natura Morta,1957。圖/涵藝術提供
這一次的藝術行旅,我再一次去思考莫蘭迪的藝術,感受到靜謐的空氣中飄散而來的靈氣,我想:莫蘭迪之所以非常了不起,是因為他花費了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悟出從寫實轉變為精神表達的創作過程,我認為這也是一位畫家發展為大師的必經之路。
關於作者
林暄涵,涵藝術創辦人、執行長、國際策展人,常年旅居海外。熱愛藝術尤其推崇樸實內斂,平凡中帶有哲理和深厚情感的藝術品。已出版著作:《雲端上的歌者》、《微風輕拂白樺林》、《夢幻行旅》、《月影婆娑 你和我:林靖子》、《我心中的南十字星 – 岑龍和他的藝術》等。
林暄涵。圖/涵藝術提供
(上述文字及圖檔版權皆屬涵藝術所有,非池中藝術網經官方授權同意後轉載)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他者的視角 - 阿門多拉的影像詩篇
2024-06-11|撰文者:林暄涵;攝影:Michele Crosera809
「窗-林靖子的繪畫」:在朦朧曖昧之間,凝視自我內在與外界環境的共感
2023-10-05|撰文者:李竺恩4223
林靖子,和她再造的風景
2022-10-11|撰文者:林暄涵3488
中國嘉德2023春季拍賣會:盛大迎接30週年,推出「當代藝術夜場」力拓西方藝術板塊
2023-05-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725
揭開義大利隱密的藝術寶藏!佛羅倫斯向公眾開放新落成的庫房設施
2024-03-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2475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