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

詮釋框架的再解析 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發表於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詮釋框架文史研究

2019-05-14|撰文者:林侑澂


許家維藝術家許家維於《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北師美術館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許家維在本展發表的新作《武士與鹿》,以更加細膩的思維及技術,提供觀眾們在慣性認知之外,對於文史不一樣的理解方式。此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太地區所進行的鹿皮貿易出發,探討著供給端(台灣與柬埔寨)、需求端(日本)和海上貿易等等看似互不相關,卻在同一個歷史脈絡中相互牽動的真實事件。
許家維《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武士與鹿》這件作品的起始點,源於日本17世紀戰國時代,武士鎧甲在製作上對於鹿皮的需求。讓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確立了航線後,首先以台灣的鹿皮作為交換日本白銀的貨物。而在台灣的鹿皮產量降低後,轉而將取得貨源的眼光轉向了柬埔寨。綜觀歷史,歐洲海權國家進入亞洲,往往將展示優勢武力做為籌碼。在對於資源的掠奪過程中,當地政權和外來者雙方發生了「柬荷大戰」(1663)。這場戰事的最終,柬埔寨以國王封鎖湄公河兩端的戰略獲得勝利,算是少數原居民戰勝侵略者的案例。
許家維《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然而無論是雙方孰勝孰敗,類似柬荷大戰的故事在大航海時代並不少見。17世紀時的東亞海域曾經同時有上萬艘各國商船穿梭其中,而位於航線中央的台灣周邊,自然也成為了保有最多沈船的區域。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水下考古的中取得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當中能夠被解讀的資訊,也成為了近年歷史學者們重要的參考。當時一系列關於海權時代的歷史事件,從歐洲到亞洲互為因果。《武士與鹿》則是將各地區看似個體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了一份海權時代裡世界局勢的縮影。
許家維《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以電影從業背景進行藝術創作的許家維,運用四個視窗的投影組成這件作品,串聯了日本「武士文化」的傳承和意義、柬埔寨動物園中「鹿的復育」現況、柬荷大戰中「湄公運河」現在的砂石貿易和台灣周邊海域的「水下考古」。透過鹿皮貿易檢視當時的海路上綿密的「物聯網」,這個當代國際貿易架構的雛型。
許家維《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許家維在此作的鋪陳上,將網路、搜尋引擎、超連結等等概念邏輯,與三百多年前的物聯網相互映襯。統合了多層次的研究,再以作品題目作為「搜尋關鍵字」的概念進行搜尋,對於《武士與鹿》這件事情的詮釋框架做出了有別以往的整體敘述。讓觀眾們在面對歷史文化的時候,不再局限於(某一國的)教育論述。而是能夠以更宏觀也更細膩的方式。去觀看這些被銜接在一個整體脈絡中的整體概念。

北師美術館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詮釋框架文史研究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