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框架的再解析 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發表於北師美術館
2019-05-14|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許家維於《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北師美術館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許家維在本展發表的新作《武士與鹿》,以更加細膩的思維及技術,提供觀眾們在慣性認知之外,對於文史不一樣的理解方式。此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太地區所進行的鹿皮貿易出發,探討著供給端(台灣與柬埔寨)、需求端(日本)和海上貿易等等看似互不相關,卻在同一個歷史脈絡中相互牽動的真實事件。
《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武士與鹿》這件作品的起始點,源於日本17世紀戰國時代,武士鎧甲在製作上對於鹿皮的需求。讓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確立了航線後,首先以台灣的鹿皮作為交換日本白銀的貨物。而在台灣的鹿皮產量降低後,轉而將取得貨源的眼光轉向了柬埔寨。綜觀歷史,歐洲海權國家進入亞洲,往往將展示優勢武力做為籌碼。在對於資源的掠奪過程中,當地政權和外來者雙方發生了「柬荷大戰」(1663)。這場戰事的最終,柬埔寨以國王封鎖湄公河兩端的戰略獲得勝利,算是少數原居民戰勝侵略者的案例。
《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然而無論是雙方孰勝孰敗,類似柬荷大戰的故事在大航海時代並不少見。17世紀時的東亞海域曾經同時有上萬艘各國商船穿梭其中,而位於航線中央的台灣周邊,自然也成為了保有最多沈船的區域。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水下考古的中取得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當中能夠被解讀的資訊,也成為了近年歷史學者們重要的參考。當時一系列關於海權時代的歷史事件,從歐洲到亞洲互為因果。《武士與鹿》則是將各地區看似個體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了一份海權時代裡世界局勢的縮影。
《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以電影從業背景進行藝術創作的許家維,運用四個視窗的投影組成這件作品,串聯了日本「武士文化」的傳承和意義、柬埔寨動物園中「鹿的復育」現況、柬荷大戰中「湄公運河」現在的砂石貿易和台灣周邊海域的「水下考古」。透過鹿皮貿易檢視當時的海路上綿密的「物聯網」,這個當代國際貿易架構的雛型。
《武士與鹿》影像截圖,2019,雙頻道錄像裝置。圖/許家維提供
許家維在此作的鋪陳上,將網路、搜尋引擎、超連結等等概念邏輯,與三百多年前的物聯網相互映襯。統合了多層次的研究,再以作品題目作為「搜尋關鍵字」的概念進行搜尋,對於《武士與鹿》這件事情的詮釋框架做出了有別以往的整體敘述。讓觀眾們在面對歷史文化的時候,不再局限於(某一國的)教育論述。而是能夠以更宏觀也更細膩的方式。去觀看這些被銜接在一個整體脈絡中的整體概念。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2024-11-12|撰文者:北師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183
北師美術館釋出重磅展覽消息,今年底推出草間彌生臺灣最大型個展!睽違9年重現近70件精選作品
2024-09-26|撰文者:北師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147
北師美術館「蔡明亮的日子」:在美術館的空間裡捨棄既定規則,轉換成蔡明亮的精神與生活場域
2023-10-31|撰文者:北師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16
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攜手山口媒體藝術中心共同創作「浪濤之下亦有皇都」 以當代影像追溯台日歷史與記憶
2024-04-25|撰文者:鳳甲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82
文化部打造國家隊前進「愛知三年展」 黃心健、許家維、余政達首次獲邀參展
2022-08-01|撰文者: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97
以物聯網串聯歷史 以數位雲端取代大腦記憶 北師美術館春季展覽 面向當代數位變景
2019-04-26|撰文者:北師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