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藝文跨界

「I and 我-沈昱雕塑展」:以微觀視角體現文化的差異性

藤藝廊沈昱I and 我雕塑展

2019-06-0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沈昱為旅美當代藝術家,作品擅長透過東方文化的符號,與西方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結合,將其個人在移動中,以及面對不同境遇時,所感受到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差異性,形塑於觀者眼前,並藉由多媒材的裝置與雕塑,以情境化方式展出,讓整體意象更為鮮明。同時,也透過打破我們對既定媒材上的屬性認知,讓作品的細節當中,表述出藝術家個人經歷之下的微觀視角,並與詩意、文學上的根源相互扣合,進而延伸出屬於自我的特殊風格。

沈昱,I and 我(現場展出情境照),紙、魚線、絲網印刷,304.8x431.8x685.8(釐米),2016年。圖/藤藝廊提供

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特殊風格,或許與個人在藝術生涯中的經歷有關,其200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2016年獲得Ohio University 雕塑專業MFA,2019年獲得愛荷華大學金屬和珠寶專業碩士,作品受到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並受託進行大型户外城雕工程的設計、製作及安裝。再者,更於旅美期間,作品入選美國國家級競賽展。本次於新竹藤藝廊進行「I and 我-沈昱雕塑展」,展期由2019年5月21日持續到6月9日。

東西文化交融下體現的社會觀察

沈昱長時間處於離開家鄉的狀態,一方面她具有源自於中國文化脈絡的基礎,另一方面她也在接觸西方文化後,而有更多對於創作思維上的轉換,並在媒材的使用上呈現多樣性的風格體現,本次展出的一件與展覽主題「I and 我」同名的作品《I and 我》便是充分詮釋出藝術家在這歷經同質與異質性的轉換過程中,所建構出來不同於以往的觀看方式。再者,也藉由空間上的多層次視覺感受,解構穿梭於千年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鳴。作品《I and 我》從名稱、媒材、形式到展出空間的有機安排,皆有層次的逐一詮釋了藝術家個體與西方文化互動之下,所產生出了對於個人、社會、文化價值之間的差異性探討。

沈昱,I and 我,紙、魚線、絲網印刷,304.8x431.8x685.8(釐米),2016年。圖/藤藝廊提供

首先我們可以就作品形式上的細節來看,可以看到許多被釣線穿插與吊掛在一起的文字(手工剪下的文字,每個字都不一樣,並突顯每個「我」的不同),並營造出漂浮於空間當中的感覺,並讓其與展場更完整的結合。而上面的符號都是源自於中國的古文字,如甲骨文、小篆、金文等,都是代表著「我」的意思,並且有個別不同時代的階層、年齡的專屬用字,如有些是社會階級較低的人在稱呼自己的用法,有些為中國最古老的「我」字。

社會階級較低的人在稱呼自己的「我」字。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中國最古老的「我」字。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沈昱最終將這些不同來源的「我」字以舞台式構圖,應用於展示空間上,將燈光聚焦於中間走道,以英文字母(I)的樣貌呈現,象徵著西方的「我」字,一方面可以提升空間感的穿透性,另一方面也提升觀者與作品的互動性,特別是當你走過這個交互東西文化所形塑的多重個「我」字的空間時,結合光影羈絆之下產生的多重視角之有機情境,更會促使自我思考東方傳統文化之下個人價值被壓抑的情形,以及與西方文化提倡個人價值上揚兩者間的對比性,同時也透過走過這個空間的過程,形塑一個探索、反思的語境。

誠如藝術家分享:「當影子佈滿整個空間時,就好像無數個我,在表述自己,投射自我與自由意志。」

沈昱,I and 我(現場展出情境照),紙、魚線、絲網印刷,304.8x431.8x685.8(釐米),2016年。圖/藤藝廊提供

結合詩意與文學內容,將觀者詮釋納入作品主體之中

沈昱除了上述的大型裝置類作品的創作以外,同時也有許多精巧,或者獨具特色的風格表現,並將個人感受結合詩意,塑造引領觀者自行詮釋的空間,不特別限定意義的框架。如作品《等待》是使用美國一種特製的硬質泡沫,來營造厚重白雪的樣貌,並在小凳子及地面上呈現有人於此等待過的痕跡,提供給觀者一個情感式的延伸及想像。

沈昱,Waiting(等待),鑄銅、木、保麗龍,43.18x26.67x15.49(釐米),2018年。圖/藤藝廊提供

沈昱,等待,鑄銅、木、保麗龍,43.18x26.67x15.49(釐米),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沈昱,等待,鑄銅、木、保麗龍,43.18x26.67x15.49(釐米),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針對這一點,藝術家也特別與我們分享其理念:「主要透過一種明示的方法,訴說曾有一個人坐在那邊,不知道結果為何,但他曾經在那裏等待過。並把這個框架留給大家,希望觀看的人,可以自己把自己的故事填充進去,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等待的故事。」

而作品《無法運作的系統之2》是透過紙板的剪裁,打造一件一件牽連在一起的凳子,並藉由燒製木頭的筆、焊槍進行處理,產生出破損、模糊的效果。一方面是它們彼此之間矗立一起,無法相互分離;另一方面當你走過作品時,也會聞到燒焦的氣味。整體來說,看似可用之物,然卻已失去原本的功能。藝術家的目的是塑造在不完美的狀態中,提供給它新的可能性,特別是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找尋看似負面狀態中的美感。

沈昱,無法運作的系統之2,紙板,63.5x185.42(釐米),2015年。圖/藤藝廊提供

作品《殤》是透過將一組門環置於棋盤的樣貌,以及棋局的內容,來延伸其意涵。藝術家特別分享,她是在棋盤兩邊各自安排一副棋局,內容為象棋的僵局,目的是在說明她到美國時的一種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思維交流與衝擊,尤其是個人受制去自我成長背景的框架,在自我游移於世界的過程裏,要如何突破的心境。

沈昱,殤,鐵門環、象棋、石膏,22.8x22.8(釐米),2014年。圖/藤藝廊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裝置類作品以外,沈昱也安排一些精工類作品的展出,目的是讓藝術可以更加的生活化,並討論人與人之間,以及和社會的關係。

《好朋友》是藝術家特別安排一個三個臀部都是性感的形象,包含一隻小貓,他們的距離都是可以移動的,目的是在於表達不同的人心、性格,在社會框架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進行調整與經營,才能達到一種平衡。正如同蹺蹺板,如果你要把它平衡的話,就必須移動到一個程度,不能太近,或者太遠。

沈昱,好朋友,銅、木,6.35x17.78x2.54(釐米),2019年。圖/藤藝廊提供

《思念是一種病》有兩件作品,一件大型,一件較小件的。小件的是呈現叉子抓住一團鑄造的紙,目的是想說明這個張紙就好像是一封信,是一張反覆被打開看過,卻又揉在一起的信件,並以其磨損的狀態,表述一種情緒,作為一種情感的載體,如同人生當中有許多事情你想把它留下來,但卻又會消失掉,你想緊緊的抓住它,把它留在生命裏,但實際上卻又只有記憶,其它的東西都會慢慢的流失。有趣的是,藝術家也與我們分享,其詩意來源是歌手張震嶽的音樂創作-思念是一種病。

沈昱,思念是一種病,銅,3.8x22.86x2.54(釐米),2019年。圖/藤藝廊提供

而大件的部分,裏面有中文與英文的「思念是一種病」的字眼,並將其揉再一起,代表著兩種文化,互相在進行溝通與對話,特別是叉子由下往上插進去,但卻無法把它抬起來的狀態,如同承載在水面上的油,完整的將你環抱在中間,想要掙脫卻又沒有力氣。

沈昱,思念是一種病(大件、局部),銅。圖/藤藝廊提供

《心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是呈現一個女孩子的胸部打開後,裏面有一隻小貓,象徵一種平和、平靜,而當你闔上時則要用堅強的心來守護著自己,並面對外界。如同對於美國人而言,因為他們時常轉換環境與搬遷,早已習以為常,因此他們認為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沈昱,心在哪兒家就在哪兒,胸針,銅、魚線、纖維,13.2x17.78(釐米),2017年。圖/藤藝廊提供

對於人性主題的無窮探討

透過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沈昱長期對於人性的主題進行探討,並以微觀的視角,發掘許多我們不曾認真看待過的心境,但卻著實地對於每個一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她透過文化對比之間的差異性所延伸出來的觀點,將其加入文學中的美學,引發觀者的共同語境延伸,並投射自我心像於其中,最終提供給觀者專屬自我的故事內涵,形塑有機體的多元創作視角。

在未來的創作生涯當中,藝術家也特別與我們分享,自己會持續地往人的相關議題進行開發,同時也會延伸許多可以美化生活的實用性的雕塑。

沈昱,I and 我(現場展出情境照),紙、魚線、絲網印刷,304.8x431.8x685.8(釐米),2016年。圖/藤藝廊提供

【展覽資訊】

藤藝廊:「I and 我」沈昱雕塑展

展期:2019年5月21日至6月09日

展出地點:300新竹市食品路250號1-2樓

藤藝廊沈昱I and 我雕塑展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2

1

2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