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非石‧木非木」:李文謙創作中的多重符碼性與人文感知
2020-10-02|撰文者:王玉善
李文謙(1938-)出生於中國廣州,歷經抗戰時期後,遷移至台灣。1960年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2年前往法國巴黎美術學院深造,近半個世紀才回到台灣。他的創作風格不同於其它戰後華人藝術的潮流,被定義在理性抽象(冷抽象),或者較具個人情感的抽象(熱抽象),而是有自我對於媒材、畫面結構上長期研究後的統一性整合,讓創作者可以隨心的調配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中的收放,並注入個體對於社會的觀察,因而延伸出不同主題系列的創作。而作為一位旅法長達半世紀的藝術家,其除了有豐富的國際展覽資歷、並擔任許多台灣美展的評審以外,其也扮演著推廣台灣藝術進入國際場域的藝術外交角色,如2002年與國美館協同策劃的《台灣-法國秋季沙龍交換展》、2016年於法國巴黎和泰勒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台灣當代藝術》等。此外,個人的獲獎經歷無數,近期的獎項如2019年的法國「藝術資產」素描水彩沙龍中的泰勒獎等。
藝術家李文謙。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朱德群夫人來訪泰勒基金會藝廊台灣當代藝展。圖/藝術家提供
「石非石‧木非木」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不受限於媒材,表達視覺中的有機性整合
「畫畫就是由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想法來創作。也不追求潮流,我只畫自己喜歡的東西。」-李文謙
這句話在李文謙的口中,看似輕輕地說出,實際上卻隱藏著他創作時的嚴謹與長時間下之社會觀察及人生歷練。藝術家指出其就讀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的時期,當時並不分組,也因此奠定了他在國畫、西畫等多媒材的基礎,並在素描下了功夫之後,進而可以掌握畫面結構性的細節處理,才有現今的個人語彙。也因此,他的創作相對於一般對於物象的再現思考方式,其實有著極大的差別,同時也將中國繪畫的白描法加入其中。
《心中景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西方線條是描寫東西;中國線條是表現東西。」-李文謙
而在有了國畫的基礎之後,對於李文謙而言,轉變到西畫的創作上,都是具有個人對於線條、結構上的共通性的。換句話說,並不會因為創作媒材的轉變,而有了不同的視覺調性,甚至是可以將個人於東西方之間的文化體驗,結合再一起,並從中抽取出屬於自我的原創性風格與價值,如本次於藤藝廊舉辦的「石非石‧木非木」個展中,在《心中景系列》的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巧妙的透過水墨乾溼之間的筆法及線條功能轉換,俐落地將樹木奇形的姿態與年輪,勾勒於觀者的視線當中,並以此引導我們進入看似色彩鮮明的幾何,與埋藏大量符碼的超現實領域背景裏。不過有趣的是,它的色彩卻又不是那麼完全西方式的高飽和度,樹木的線條並非完全如同東方式的蜿蜒轉折,甚至是讓觀者感受到一絲絲硬邊化構成,最終讓非典型之間的元素有機性的交融。
《心中景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石非石‧木非木」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視覺中加入性格化符號,詮釋畫面中的關係美學
何以「石非石‧木非木」?本次展覽的主題正巧呼應了李文謙的藝術創作語彙。承自上一段的論述,相較於「再現」,藝術家更著重於「表現」,故也造就了他在創作的過程中,聚焦於畫面中的母題與子題之間的造型關係,並在結構間安排許多視覺符號於其中,詮釋了藝術家視角下的人文觀察。不過有趣的是,隨著時間的推演,李文謙更在畫面元素彼此間的連結性要素中,開始進行簡化,不過此種簡化並非是純粹的抽象化,而是把創作的語彙提升的更為精煉,表達一種畫面元素乃至和觀者互動之下的關係美學。
早期《海岩系列》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近期《海岩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舉例而言,在藝術家約莫1990年代左右創作的《海岩系列》,可以看到藝術家並非只是對於石頭的外在描繪,其更關注於石頭與石頭之間的造型關係,並可在表面上看似奔放的筆觸當中,發現藝術家體現的個人精神。但發展到了約2007年左右的《海岩系列》作品時,我們卻可以看到原本在應該存在於造型之間的物象被轉化為具有鑿刻般空間感的類人型線條,體現了創作者的生命力度。而於這個對於人性探索,且具性格化的表現方式,實際上也延伸到藝術家的其它系列作品之中,如《大理人系列》、《區間車系列》、《樹魂系列》、《女性頌系列》等,且不拘泥於具象及抽象之間的框架。
《大理人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區間車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樹魂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女性頌系列》作品。圖/藝術家提供
於戰後的華人藝術之間,形塑自我文化態度
李文謙旅居法國的時期,正逢國際間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盛行的思潮,這個思潮具有批判意識,不像現代主義(Modernism)時期樂觀的看待藝術原創的進步性,同時也正值繪畫風格上遇到了抽象與具象之間的思辨問題,故畫壇開始出現了影像的挪用、拼貼等嘲諷藝術及社會型態的創作內容。不過,李文謙並沒有在這個潮流當中,被任何一個當時興盛的創作語彙所框架住,反之他依舊專注於自我喜愛的題材上進行創作,並在結構及造型之間探究更多表現性的可能,讓其創作語彙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當中,但卻又具有專屬的風格。
六十年代台灣留巴黎學生郊𨘋合照有李文謙李明明,葉大偉等等。圖/藝術家提供
而此風格並非是單純的對於畫風的形塑,而是一種來自於藝術家面對文化變遷及時空轉移之下的文化態度詮釋,並能與自身擅用的白描法、錯置、拼貼、造型之間的探索相融合,如藝術家對於古文明,以及在旅行中接觸到的原始信仰之藝術表現形式,也會再次被李文謙以再脈絡的方式轉譯到我們的視覺中,形塑其看待文化的獨特視野。
李文謙平時會蒐集一些被腐蝕過的木頭,觀察其中的結構,將其延伸到創作時的人文意象之中。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文謙對古文明的紋飾及文字有著深厚的興趣。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文謙為法國希臘劇團設計佈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形色合一.詮釋意境」-黃耀華以水溶性顏料描繪自然百態
2019-12-03|撰文者:王玉善4579
108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巡迴展 得獎作品9/20藤藝廊展出
2019-09-16|撰文者: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4589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83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66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32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