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在城市的角落,與你相遇 ─《記憶滋味》藝術計畫與《興隆移動誌》社區報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記憶滋味興隆移動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社區報

2019-10-05|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在文山區木柵路二段與興隆路四段交叉口南側,22層樓的嶄新建築,是承載著500多戶人家實踐新生活夢想的興隆社宅。這裡有完善的托嬰托老社會服務設施,有綠意盎然的萬坪木柵公園,有多間公私立小學可供就讀,還有著台北市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安康平宅。

1970年代,為了解決台北市低收入戶的居住困境、及安置逃離共產極權的越南難僑,政府在此區域興建了10棟共1020戶的安康社區,是全台規模最大的平價住宅區。六分之一的安康家戶有越南華僑背景,住民日常採買的安康市場,也因越南店攤聚集,而被暱稱為「越南街」。40多年後的今日,這裡正逐步拆遷改建,轉變為台北市推動社會住宅與混居政策的重要據點。當社宅住戶忙碌於建立新生活時,這段歷史逐漸退居幕後,而老住民們的生活日常仍在繼續。

期待新住戶與老住民的相遇互動,執行藝術計畫《記憶滋味》的陳科廷、與《興隆移動誌》社區報主編的劉盈孜,透過一次次的工作坊、和一篇篇的文章,引導我們走出社宅門廳,走進周邊社區,「看見」共同生活在這的東南亞移民鄰里們。

製作越南粽的材料。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邀請定居臺灣十多年的越南朋友指導民眾製作過年必備的越南粽,帶領民眾在巷弄中尋覓散佈的東南亞食肆,擠進越南商店探索貨架上的各種東南亞商品。搶買各種食材調料、品嘗各種味道時的輕鬆熱絡,開啟了交流的契機,店家老闆帶有口音的靦腆介紹,也讓大家更認識不同社群的獨特生活風味。配合《記憶滋味》的腳步與節奏,《興隆移動誌》以活潑淺白的圖文,介紹孕育出這些獨特滋味的歷史人文背景,更深刻地呈現鄰里們的生命記憶。不論是飄洋過海的人生旅程,或是在平宅20多年的生活甘苦,都濃縮著不易察覺的小人物與大時代的交會、凝鍊了不同國度與文化的多元樣貌。

1.興隆D1社宅 2.興隆D2社宅 3.文如食品 4.越南食品專賣店 5.東南亞食品店 6.蓮之鄉東南亞食品專賣店 7.越南、印尼食品店 8.新利越南食品店。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城市生活的有趣和發展動力,正是來自不同社群相遇、交會時所產生的互動;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熟悉感、連結感、和「這個都市特有的情感」,構成了城市住民賴以生活的關係網絡,也讓物理性的城市空間有了社會性意義。

有空就來文山區的老巷弄間走走看看吧!就像第一期《興隆移動誌》第一篇文章的標題,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這麼近!」

記憶滋味:https://www.facebook.com/ourflavorofmemories/

《興隆移動誌》第一期: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lGJvSz4_8Xru2HnV56hTVJ_QPv4cW27u

《興隆移動誌》第二期: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CWwr6oxpRdAmeeCIIBUafYDQt__x9VWU

「藝居─家的進行式」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記憶滋味興隆移動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社區報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

觀看時間的刻度—李基宏《在路上》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2020-10-14|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