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創傷共存─Ilit Azoulay 《Regarding Silences》的場所攝影、創傷考現與美學感同
2019-11-13|撰文者:陳晞
我們背負著無比沉重的創傷(進入21世紀),藝術的美學感同和見證,讓創傷意識浮現於文化表層……我們這個時代,經由藝術作品傳遞的美—我要再次強調我們的時代,因為我們活在巨大創傷移轉效應的年代,創傷議題吸引、啟發不同的藝術創作—帶來理解情感作用的新可能,並產生新的藝術效應。這個美學近乎倫理學,超越了藝術家的意識控制。—B. L. Ettinger, <Wit(h)nessing Trauma and the Matrixial Gaze>(倪明萃 譯,2010)
旁觀場所之沉默
串流媒體、影像與文字不斷地對當前時代中各式各樣的悲劇進行紀實與詮釋。近年來臺灣轉型正義的議題方興未艾,試圖面對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性創傷,而那段時期的攝影影像,也不斷地召喚著觀者去注視這些歷史上的傷慟。在戰爭攝影當中,攝影師往往將參與者身上攝下影像,主動或被動地呈現到觀者面前;而觀者在凝視創傷影像的同時,這些凝視穿透了影像,也施加在這些受害者身上。
這個過程中,攝影者、被攝者和觀者之間的凝視預設了甚麼立場?蘇珊・桑塔格藉著吳爾芙的例子提醒了人們,「在旁觀他人的痛苦之時,絕不能不加思索地把「我們」這個主體視為理所當然」。在觀看影像之後產生的共有經驗,並不會因為同樣對於受害者的憐憫或是對於戰爭的厭惡集結成為「我們」。「我們」是一個需要被破除的幻象。而照片與生俱來的「客觀性」與必然擁有的背後觀點,它總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單純而粗糙的事實陳述。
今年6月起至筆者正在撰寫此篇文章的年末,每天都能接收到香港許多令人髮指的抗爭報導與影像紀錄。攝影、直播影像紀錄激起那些對被鎮壓人民感到悲憫,在旁觀他人痛苦之時感到憤慨的「我們」。如艾婷爵所言,人類背負著創傷進入本世紀。不只如此,各地的極權仍然繼續在這個世界中留下新的創傷。
如何面對創傷,是許多當代藝術家嘗試探討的重要議題。這也許是為什麼,在此時此地於藍騎士畫廊舉辦的Ilit Azoulay個展顯得深具積極意義。以色列藝術家Ilit Azoulay透過攝影,挖掘在一個場所中、不為人知的創傷歷史。Ilit Azoulay深知攝影所給予的這種雙向暴力以及觀者立場的多元性。一張肖像攝影或地景攝影永遠無法呈現被攝者背後的故事,而「故事」作為一種線性思維,也限制了我們對於被攝者與其時空背景的理解與想像。與一般的紀實攝影不同,在《Regarding Silences》系列中,我們不會看到這些創傷擁有者的肖像,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關於這項研究中的人與地的物與影像,碎片化地疊合於正在改建的飯店建築牆面影像之上。因此,她並不意在如何呈現這段創傷,而是思考創傷與歷史在當代的時空環境下,如何與我們共存。
Ilit Azoulay,〈Mirror Stage〉, 2012, Inkjet print。圖/Bluerider ART 提供
以色列藝術家Ilit Azoulay。圖/Bluerider ART 提供
在Ilit Azoulay的《Regarding Silences》系列影像計劃的工序以及視覺呈現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她對於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探究、與創傷紀實有著不同於以往的形式與實踐。當你一進到展場,迎面而來的並不是既有畫廊展覽中會出現的「主視覺作品」,而是五組如紀念碑似地白色展台。這些紀念碑上放著Azoulay眾多訪談對象中的四位曾參與贖罪日戰爭並受俘的以色列士兵,以及一位替士兵進行治療的軍醫的訪談錄。直到走進之後,你才會發現以綠幕顏色為基底的展間,展示著她的全景式攝影作品。綠幕是數位影像為了進行去背與合成時、經常需要的「色鍵(Chroma key)」技術。在展場中,綠幕更暗示著士兵那些長久以來被噤聲的創傷,如同在綠幕中生活一般。同時也暗示著觀者,我們在展場所看到的作品,也只是整個創作中的其中一個片段。
Ilit Azoulay個展《Regarding Silences》展場。圖/Bluerider ART 提供
作為以攝影為創作的以色列藝術家Ilit Azoulay,此次個展的呈現別有用心。以放置五組訪談錄的展台裝置,取代一般畫廊展示中展場「主視覺」邏輯。圖為Ilit Azoulay個展《Regarding Silences》展場照。圖/Bluerider ART 提供
Unearthing the Informations─以攝影考現場所
在Ilit Azoulay進行創作時,時常以某個所在(site)來進行調研對象。這次展出的《Regarding Silences》系列,選擇了1968年由建築師Yaakov Rechter所建造、前身為Mivtachim 療養院的野獸派飯店式建築。在這棟建築物荒廢了約二十年後,知名的以色列慈善家與藝術收藏家Lily Elstein將其買下,以奠基在原本建築結構的方式改建為一間藝術精品飯店。
「就在我某次造訪這個建築的當晚,我回到家就一直做很多關於這棟建築的夢。於是我忍不住去問了這位擁有者,問他是否能讓我記錄這棟建築物的改建過程。每一次我都透過微距鏡頭只拍攝一到二面牆」Ilit Azoulay談論到這個計畫的創作過程說,「這棟建築物的重建過程本來只需三年,但因為期間也發生了許多戰爭,於是整個改建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在這個期間,我每個月都會進行記錄與拍攝…在完成整個計畫的這八年中,前面六年其實依然沒有任何的結果,然而建築物的牆面依舊一次次出現在我的夢中。」
以訪談士兵中的夢境為影像參考的作品〈Third Dream I see places〉,2016。圖/Bluerider ART 提供
於是,她開始組織研究團隊,針對那些無法透過影像所知道的事情進行「考現」。調查結果發現,這個飯店場所背後有一段被以色列政府避而不談的歷史─這棟建築物在「贖罪日戰爭」期間,曾是治療那些從敘利亞和埃及救回的以色列戰俘療養院。這些士兵受俘期間曾遭受過許多不人道的拷問與虐待,後來驚魂未定地被救回。搭著返回以色列的飛機上時,並沒有全然地安心,而是帶著不安的心情望著機艙窗外的一片灰白色雲景。
在Ilit Azoulay與其研究團隊訪談的43位受訪者中,許多的士兵都說到了同一個景象─在飛機上,他們死盯著機窗、甚至是盯著機窗玻璃上的刮痕一路直到下飛機。他們對回國之後的偵訊調查感到恐懼,這些士兵甚至希望這個窗戶就像個兔子洞,能讓他們跳離這個時空環境。
以約1500張微距攝影拼組而成的作品〈Retreat!〉,是Ilit Azoulay訪談中許多士兵提到的一個景象。回過頭來思考這段經歷,從戰場中「撤退」其實是另一個苦難的開始。不同的是,這個苦難是由自己的祖國所施加的。〈Retreat!〉,2016, Inkjet print, 150X110 cm, Ed 1/5。圖/Bluerider ART 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不安於室的馬卡龍」 - 專訪德國藝術家 Tim Freiwald
2020-09-24|撰文者:詔藝6559
攝影家沈昭良於北海道迎來個人迄今最大攝影個展,台式攝影美學閃耀東川町文化藝廊
2024-09-23|撰文者:也趣藝廊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63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623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14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59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