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1|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藝術家劉國松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奔•月—劉國松》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奔•月—劉國松》開幕合照。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跨年大展《奔•月—劉國松》,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5月3日盛大展開,開幕式於12月21日下午舉行。劉國松在1949年以遺族學校學生的身份隨軍隊遷徙來台,經歷成長、就學、任教到今日成為兩岸最富國際盛譽的藝術家,一生充滿傳奇;今年是劉國松來台70年(1949-2019)的紀念年,此展是對這位「現代水墨之父」的一次禮讚。64件展品依題材區分為狂草抽象、太空、水拓,漬墨與西藏組曲等五系列;作品年代自1964年迄今,縱跨半個世紀,不僅是藝術家個人創作歷程之精微再現,亦可視為臺灣美術發展的歷史性回顧事件之一。
藝術家劉國松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奔•月—劉國松》導覽活動。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命名為《奔•月-劉國松》有兩個意涵,今年適逢人類登月50年,1969年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首次登月任務,而前一年的1968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八號繞過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帶給劉國松重大的啟發,劉國松名揚國際的「太空畫」於焉而生,故以「月」紀念人類登月50年亦用以表彰劉氏的太空畫。「奔」則是形容劉國松現代水墨傳教士般的行動與精神,奔走呼號,畢生以宣揚現代水墨為職志。
劉國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祖籍山東青州。1956年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第一名畢業,同時發起創立五月畫會,畢生推動水墨畫的現代化,被稱譽為「現代水墨之父」。
(左)藝術家劉國松與(右)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奔•月-劉國松》展覽匯集四大看點。
其一:向哈佛藝術博物館借展影響劉國松一生藝術發展至鉅的〈寒山雪霽〉,〈寒山雪霽〉於60年代劉國松個展曝光後,隨即赴美展覽。此次特展是本作品在睽違50年後首度回到臺灣展出。
其二:除了〈寒山雪霽〉之外,其他展出作品全部借自台灣收藏家及公私立美術館,呈現台灣社會對現代水墨的鑑賞與支持。
其三:首次同步展出文獻,包括劉氏與藝術史家李鑄晉、蘇立文,恩師朱德群、虞君質,詩人余光中,學者張隆延,藝術家吳冠中等人往來信件、合影照片,還原歷史見證60年來現代水墨發展。
其四:與HTC合作,由科技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指導創作、重構劉國松水墨風景的〈宇宙何許〉VR作品,亦首度在展場發表。
藝術家劉國松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奔•月—劉國松》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創作被全世界80餘美術館典藏,華人在世藝術家無人出其右;於全球個展及群展300餘次。曾榮獲諸多獎項,包括: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華藝文獎之「終身成就獎」(中國最高榮譽),2016年更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先前入選者包含胡適與李遠哲等人,這項榮耀可說達到劉國松成就的巔峰。高雄市立美術館特以本展將劉國松深具特質與意義的作品,做為藝術家來台70週年之紀念,並呼應人類登陸月球50年所代表的珍貴勇氣與行動力。
開幕式次日(12月22日)下午2時,在台北誠品信義店6樓視聽室,還有一場劉國松史詩藝術片《奔•月》試片首映。該片由哈佛大學CAMLab製作,集大量歷史素材演示了畫家劉國松將顛沛人生昇華為宇宙洪荒的絢麗想像過程。
REACTIONS
5
2
1
2
2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穿越時空的彩色四季:抽象繪畫大師陳正雄90大展 《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高美館璀璨登場
2025-02-14|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54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