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從這裡開始,就是河堤。」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2020-02-06|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如果說藝術能為我們做什麼?在陳若軒的《旁注》計畫裡,「陪伴」成為創作最可貴的價值,這也是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特別的地方。

坐落於安康平宅舊址的興隆社宅,不論是在地理位置或住民的組成都有一定的比例與過去的安康社區連結。長期關注於社會議題的陳若軒,在多次走訪興隆安康社區後,決定以長期駐地的方式重新認識在這裡的人們與社區故事,因而有《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興隆社宅D1駐地計畫《旁注:進與出//Side Notes on a Journey》

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圖/陳若軒提供

「這段路,實際路程一點都不長,500公尺,可以走五分鐘,可以是一整個下午,同時也可以很長,一走可以是30年。」這是計畫之初,陳若軒對安康社區與興隆社宅之間的註解。在政策之下,過去被安置於安康而標籤化的弱勢居民,隨著平宅的拆除,分批遷入社宅,開始適應新的生活。

從2019年4月開始的《旁注》駐地計畫,以陪伴交換這些故事,每張照片、每天駐地、每趟陪伴、每次訪談都將這些受訪者的生命記憶轉化成紀錄者、觀者的共同感受與記憶,帶領著我們認識這裡。

陳若軒在計畫描述裡提到,當她牽著盲眼阿公的手,從平宅新家回到舊家的情景:「隨著我們的緩步前進,緩步揭開了他的內視風景,『這裡就是河,河前方是一片農田,後面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他描述的是,安康平宅興建之前的事,他的眼睛還看得到的時候。記憶以某種形式延續了他的真實,他在他的世界中暖活的微笑。」當平宅一棟棟被拆除、居民一個個離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城市風貌時,除了歷史照片、典籍資料外,人們的記憶、感受與生命經歷成為另一個能傳達安康社區真實的方法。

不同於社會福利的輔導、人類學的田調,陳若軒選擇以「陪伴」交換受訪者故事,舉凡生活大小事如搬家、工作面試、朋友聚會、餵養動物、生病住院、看望家人、染髮等,都成為計畫鏡頭裡一部分,她既是掌鏡的那個人,也是參與其中的人。

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圖/陳若軒提供

計畫的終點,是一場屬於興隆的紀實攝影、影像創作、文字、音樂共同詮釋的社區展演。陳若軒邀請了詩人葉覓覓、劇作家吳俊佑、散文作家劉宜芬共同側寫受訪家戶,並與聲音統籌YLWT、音樂創作王榆鈞、影像剪輯陳若璞、簡子凱、徐志緯與王奐筑等創作者合作,整理出影像、文章、短片等紀錄資料,透過網絡向社會傳達這些住民與社區故事。

如果說藝術能做什麼?藝術可以是對過去事實的述說,也可以是對現實的紀錄、或是某段記憶真實的傳達,透過興隆社宅D1《旁注》駐地計畫,我們看到了屬於安康興隆社區的故事《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

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圖/陳若軒提供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yThisRiver116  
IG:https://www.instagram.com/bythisriver116/

「藝居─家的進行式」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4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

觀看時間的刻度—李基宏《在路上》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2020-10-14|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