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河是一定要過的…」7/11陳若軒《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安康社區展演【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
2020-07-09|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020年7月11日(六)晚間,即將於安康平宅社區小公園的《過了這裡,就是河堤》是攝影創作者陳若軒與她的團隊於興隆社宅D1《旁注》駐地計畫的成果展演。《旁注》計畫自2019年以來,以影音、文字創作的方式,紀錄安康平宅拆除興隆社宅興建之際居民個體的遷移歷程。
7/11,7-9pm《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安康社區展演。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在這次計畫中,「河」的意象是模糊的,當安康社區的耆老說起這裡過去河流的痕跡,我們翻閱了地籍史料只能勉強將安康這裡算在景美溪流域。然而,當若軒向我們說起「蠍子與青娃」渡河的故事,才明白,原來河是前方那個,我們要一起橫渡的、那個不明確卻又間隔著燦爛土地的河。
「有一隻蠍子要過河,請青蛙揹他。
青蛙十分猶豫,他問蠍子,我很擔心啊,萬一你咬我怎麼辦。
你放心好了。你想我又不會游泳,我把你咬死了我不也沉下去了嗎。
青蛙一想,也有道理,就揹著蠍子過河。
牠們游到半途之後,蠍子突然瘋狂地猛咬青蛙。
青蛙垂死掙扎,臨死之前不甘心的問,我死了你也就沉到水裡去了,你為什麼咬我呢。蠍子驚慌地說,我知道,可是我無法控制我自己啊。」
《旁注》計畫以影音、文字創作的方式,紀錄安康平宅拆除興隆社宅興建之際居民個體的遷移歷程。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駐地期間若軒整理出一個個個案的生命片段,其中可以看到陪伴你我做出選擇是感受。當閱讀這些別人的故事時,原本以為我們可以做出的選擇,卻可能是原生家庭、社會偏見等因素下的結果,是因是果茫茫錯綜。成為過河時我們身上揹負著的那隻帶刺毒蠍,也成為跨下坐騎的那隻的滑水青蛙。
「如果河是一定要過的,我們只能希冀那相依為命的青蛙,潛藏著足夠的堅強,陪伴我們橫渡前方不明確的大河,踏上那一片聽說燦爛的土地。」
《旁注》計畫的前期,若軒以影像、文字、錄像的方式,盡可能地將這些受訪者的故事記錄下來。過程中邀請劉宜芬、葉覓覓、吳俊佑等創作者以文字的方式讓這些故事變得既真實而虛幻。計畫的後期,以展演方式將這些故事片段集結,參與剪輯的川彡影像跳脫邏輯,將「氛圍」視為核心,重新剪輯拼貼一段又一段的錄像;主視覺設計師宋義威也跳脫既有設計框架,誠實面對這些故事,重新思考「不做什麼」,以傳遞駐地故事與感受。最後由音樂創作王榆鈞與聲音統籌吳亞林共同合作,幕後製作配樂,同時也將在現場為紀錄影片live配樂,帶領我們進入這些故事,感受這些感受。可以期待這一場展演將帶領著我們渡過前方茫茫的河域,如同若軒為計畫寫下的註解:「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都希望好好告別,我們都想要好好出發,親眼目睹燦爛明亮的地方。」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紀實攝影與文字明信片是編輯/平面設計師 Yifen Liu 的視覺敘事下的76張明信片。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展演資訊】
2020/7/11(六)19:00-21:00
( 七點開放入場,七點半展演正式開始 )
讓我們知道你會來,歡迎來報名參加:https://shorturl.at/qtvy7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底(安康社區羽球場)
*前100名入場觀眾將獲得本計畫攝影作品乙本
關注『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 』粉絲頁
www.facebook.com/ByThisRiver116
陳若軒官網
www.rhchen.com/bythisriver-116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藝居-家的進行式
官方Line好友招募中!!!
https://lin.ee/4vIUuIOAW
興隆社宅D1陳若軒駐地創作計畫:
旁注: 進與出 // Side Notes on a Journey
「藝居─家的進行式」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粉絲專頁:藝居-家的進行式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關於「新實驗」與藝術狀態的長期實踐,爍樂畫廊(gdm)歷經50周年進駐台北,首檔隆重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勇於傾聽與回應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館,空間與展覽規劃先行釋出!
丹麥國家美術館迎來規模最完整的米開朗基羅大展,透過尖端3D列印技術 呈現多件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
洛杉磯野火肆虐:多處文化地標付之一炬,藝文場所全面緊急關閉
「歷史的結舌」托瑪斯.德曼在臺首次大型回顧展,透過雕塑與攝影對現實產生的詰問
中央政府預算三讀通過,文化部主管預算共刪除11億元、凍結34億元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串門子——大溪街區找藝術」開展,百年街區老屋與藝術創作的對話,邀您以“串門子”的方式 探索大溪之美
2024落山風藝術季「在海邊的人」:以國境之南的環境與生活為靈感,交織成從沙灘到老屋的藝術路徑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參展內容公開亮相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觀看時間的刻度—李基宏《在路上》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2020-10-14|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88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隱晦的遊戲性—邱昭財《家的想像》
2020-10-14|撰文者:鍾承恩3962
凝聚情感的歸宿─島生棲所《拾風城市》【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
2020-09-18|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23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從這裡開始,就是河堤。」陳若軒《旁注》安康平宅駐地計畫
2020-02-06|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376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由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館長
2025-01-2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10
「2025高雄獎」年前開獎!丘智偉、林弈軒、王仲平獲首獎,1/25高美館開展
2025-01-24|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