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

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 從封窗的租屋到晴朗的海岸線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江賢二回顧展王嘉驥抽象藝術

2020-03-27|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江賢二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江賢二作品。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做藝術就和做人一樣,不同階段對於這世界的感想不同會在創作上帶給我不同的啟發。我的多個系列都是從人文本位出發,希望能夠給人一種心情寧靜的平衡美感。」江賢二

藝術家江賢二(1942-)的藝術從臺北、巴黎、紐約到臺東,不同階段的創作都蘊含著扣人心弦的渲染力。於今(27)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辦了《江賢二回顧展》。邀請到了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策展人。隨著藝術家遷徙的腳步,觀看從多愁善感到疏闊坦然的創作轉折。
江賢二,《淨化之夜 65-20》,油彩/畫布,1965,90 x 72 c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出生臺中的江賢二母親早逝,而父親長年在外經商。或許因為如此,青年時的江賢二就與活力正盛的同儕不同,總是習慣性地向內心探索。藝術創作則是成為了他抒發情感的渠道。自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現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江賢二赴巴黎留學。期間江賢二以更深入的自我解析,作為抽象繪畫的出發點,並且畫下了經典代表作之一《巴黎聖母院》(系列)。而後江賢二輾轉前往紐約,在普普藝術正風起雲湧的環境中,經歷了相當長的摸索期。對於何謂藝術?藝術該當如何?自身想要如何創作?展開了深層的反思與實驗。回到臺灣後的江賢二嚮往著海岸邊的生活環境,與妻子從宜蘭往南尋找,最終在臺東金樽漁港附近購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江賢二,《巴黎聖母院》,油彩/畫紙,1982,75 x 108 cm,藝術家自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展覽中觀賞江賢二1960年代以來的抽象創作,感受到的是一種很細膩的生命寫照。早期有「封窗」習慣的江賢二,作畫時會將窗戶用紙板、布簾封住,隔絕外界的聲音與光線。藉由進入密室,讓精神進入絕對專心的狀態,更加敏銳地捕捉「內觀自省的光源」。低彩度的畫面中,用豐富的筆觸做出了深沉又豐富的層次。呈現了一種或急或徐的流動感,流淌著自絕於外的孤寂。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990年代回到臺灣後,江賢二有感於游子歸鄉的情懷,在熟悉的廟宇間捕捉到了創作靈感。藉由感受光輝的方式,大量創作了「百年廟」系列代表作。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裡,找到了一種寧靜的平衡美感。觀察在巴黎聖母院及百年廟兩大系列,江賢二皆運用深沉的畫面再現了宗教殿堂的精神,透過視覺藝術的手法,跨越了文化與信仰的隔閡、點亮動人的靈性光源。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江賢二回顧展王嘉驥抽象藝術
REACTIONS
喜愛

20

好美

5

3

5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